第1252章 私怨(第2/2頁)

查來查去,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孫柱赫然在冊。

孫家同年家的糾葛,就從四十多年前說起。

當年孫柱同年遐齡兩人曾爭過湖廣巡撫位,最後由年遐齡勝出,使得孫柱沉寂了兩任。

年羹堯外放四川前,曾出任欽差,前往朝鮮李朝傳旨,同行的就有孫柱的侄兒。

不曾想,過江的時候遇到大風,有一艘船出事,數人落水溺亡,其中就包括孫柱的侄兒。

這本是天災,不當怨到年羹堯頭上,可巧的是過江前孫柱侄兒同年羹堯發生口角,才離開欽差大船,去了小船。

因這個緣故,兩家怨恨越深。

等到年羹堯獨霸西北時,孫柱的侄孫們也漸長成,便都入了西征軍。

戰事平定後,他們也留在西北。

年羹堯問罪時一百多條罪狀,涉及軍中的,不乏他們兄弟的“功勞”;年富在四川橫行霸道,背後也有他們兄弟的攛掇。

看到這份調查時,雍正立時就惱了。

他能心機陰沉謀事,卻見不得旁人行“陰謀”事。

在他看來,所謂巡撫之爭,存是笑話。就算年遐齡與孫柱想爭,也未必能爭得去。地方督撫的任命,全在帝心,哪裏輪的著旁人多嘴?

而孫柱那個侄子溺亡,不過是倒黴罷了,朝廷早有備案,還另外賞了撫恤銀子。

孫柱幾個侄孫,帶著仇怨,雌伏西北軍十數年,這份堅毅更使得帝王忌憚。

皇上又是喜怒隨心的主,立時就使人傳召孫柱,劈頭蓋臉地罵了一頓。

晚輩行事,若說全然不知,那是假話;若說他“陰謀指使”,那也委實冤枉。

孫柱畢竟做了多年的大學士,也有自己的消息渠道,從禦前下來後,便曉得自己挨訓斥的緣故。

沒等孫柱上折自辯,就被點了欽差,出京閱兵。

這數日功夫,從最初的惶恐不安,孫柱已經鎮定下來。

他曉得,自己也好,還是自己幾個侄孫也罷,既在皇上心中留下“行陰謀事”的印象,那仕途也就到頭了。

與其抓權不放,等著皇上罷免自己;還不若主動乞休,順著皇上的意思,省得皇上遷怒整個家族。

曹颙聽完這些,很是無語。

官場上就是這樣,千萬別結成死仇,除非能斬草除根,否則千萬別撕破臉。若是撕破臉,除了害人,還要做好被害的準備。

其實,曹颙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年遐齡那番話,哪裏是擔心有人落井下石,謀害長子一支;不過是換個說辭,將長子一支與年羹堯分開說而已。

畢竟,皇上在處置年羹堯時,還有“族人出仕者都罷免,永不許出仕”的旨意。

對於官宦人家來說,“永不許出仕”才是最致命的。

皇上要是顧念舊情,年希堯就起復有望,那“族人永不許出仕”這條就會破了。

那個時候,“不許出仕”的範圍,就從年家族人縮小到年羹堯這一支上。家族前途雖艱難,卻也存一線生機。

孫柱一族,說倒黴也倒黴,說活該也活該。

不管是打著“報仇”的旗號,還是其他,到底存了害人之心。

年羹堯、年富雖死,年羹堯還有其他幼子在世,誰曉得仇恨之心,有沒有讓孫柱諸侄孫生出斬草除根的心思。

年遐齡禦前哭訴,也算為年氏家族解除這個隱患。

孫柱同曹颙說這些後,原本郁結的心思,也松快起來。

曹颙能想到的,他哪裏還想不到。

可要是喊冤枉,底氣似乎又不足。

他只好苦笑道:“身在官場,可以有私心,卻能將私心看得太重。修身齊家治天下,修身亦,齊家難,子弟不可放縱,否則難保有一日不殃及家族……”

這都是經驗老道之言,曹颙仔細聽了,正色道:“謝中堂大人教誨。”

孫柱擺擺手,道:“不敢當教誨,不過幾句嘮叨話,曹大人不嫌老朽啰嗦就好……”

……

曹府後街,鄭宅。

鄭虎站在宅門口,瞪著眼前之人,冷笑道:“我沒去尋你,你倒還敢登門,真欺我鄭家無人?我們低賤之人,可受不得你這大官人的拜訪,趕緊給我滾出去!”說到這裏,便喚人關門。

那人卻是站在門檻內,不肯出去,作揖道:“舅兄,是家母不對,令瑞雪受了委屈,小弟代家母給瑞雪賠罪……”

來人不是旁人,正是已經升了正二品副都統的王全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