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3章 “孝順兒孫”(第2/4頁)

因曉得李氏愛吃素菜,高氏還專程吩咐孫氏一句,要燒個糖醋白菜。

李氏過來一趟,想要陪高氏待半天,便打發福秀先回王府。

見高氏好好的,她曉得這定是不知哪裏傳錯話。

可是見高氏帶著歡喜,她也不好現下說出實情來攪高氏的興致,便道:“今兒從親王府那邊回來,想著有些日子沒見到母親,便過來坐坐。倒是給嫂子與侄兒媳婦添麻煩。”

高氏道:“不過是一頓飯,能有什麽?你侄兒那邊,還是多虧了颙哥兒。這份人情,李家承的,也不會讓颙哥兒破費,你侄兒已經吩咐李語,等到賬上有銀錢,先回颙哥兒這筆銀子。”

自從李誠將寄存在廉郡王府的銀錢取出充公外,雍正待李家的事情越加寬泛。李鼐的三年徒刑,也從不準贖成了準贖免。

這贖免的銀錢,卻需要五千兩。

李家就算真湊出這筆銀子,也得賣房,一貧如洗;不賣房的話,就要舉債。

李鼐的意思,就是去服刑,見到李語、李誠兄弟後,交代他們不許籌銀、不許提贖免之事,否則的話就是不孝。他寧願去服刑,也不願再因自己的緣故,讓窘迫的李家雪上加霜。若是兒子們真要舉債為他免贖的話,他寧願一頭撞死了。

兄弟兩個也拿不定主意,既是不忍心父親去受苦役,又怕激怒父親,讓他做了傻事。

還是曹颙那頭,關注李家之事,聽說皇帝準贖免了,曉得李家拮據,便去內務府交了五千兩銀子,親自將李鼐贖了出來。

李鼐本想去奉天侍候老父,將長子換回來,又想著欠曹家的銀錢,不好將全家生計都擱在兒子們身上。

在去信給李煦商議後,他還是決定先留在京城,等家中生計好些後,再去奉天換人。

聽高氏提及銀子,李氏道:“他現下又不缺這個,等以後什麽時候侄兒寬裕了再說。倒是母親這邊,怎麽真讓侄孫媳婦們下廚不成?她們嫁進來前,也都是官宦人家小姐,如今跟著過緊巴日子,已是不容易,還是買兩戶下人侍候的好。”

高氏本是帶著兩個丫鬟回李家的,可是回來沒兩日,就將兩個丫鬟打發回曹家去了。

那兩個本是曹家的家生子,在曹府裏也是拿的大丫鬟例,不過是侍候高氏起居。

到了李家,卻是什麽話都要幹。又因有她們兩個在,幾位少奶奶還是想著使喚人,真是自己動手的時候,就有些不願。

高氏見狀無法,就將那兩個丫鬟打發回曹家。

高氏搖搖頭,道:“若不是借了你的光,李家上下怕是也都是奴。我已聽說了,皇上在江南抄的那幾家,除了李家不過是男人獲罪,家眷幸免;其他幾家,都是闔家問責,不是全家流放,就是罰沒入官奴。如今能一家人太太平平的,不愁吃穿,已經是福氣。人當惜福,她們以前再是嬌小姐,如今也是小戶人家的媳婦,就算再不適應,也得學著做家務。”

李氏早聽說李諾與李語嶽家,都因李家問罪,同李家斷了往來;只有李誠那邊,因娶的是廉郡王福晉疼愛的義女何氏,受廉郡王福晉照拂頗多。

廉郡王福晉得知義女在婆家要料理家務,很是心疼,送了幾個婢子過來。何氏因長輩們都沒婢子的緣故,親自將這些婢女又送回郡王府。

廉郡王福晉雖沒有生女兒的氣,卻對李家頗有微詞。

“母親心裏念得雖是好的,可是當家的畢竟是侄兒媳婦。如今侄兒又回來了,行事難免有自己的主意。母親還是放開手,讓他們夫妻自己商量就是。他們也都是娶了媳婦、眼看要做祖父母的人,還有什麽可不放心的?”李氏想到此處,勸道。

李家這邊現下住著十二口人,女眷九人,就算是都要操勞家務,哪裏就需要年過七十的高氏親自動手?

若是孫媳婦、重孫媳婦們真孝敬,自不會讓高氏還跟著做家務。

看著這摘了一半的豆角,素來好脾氣的李氏也跟著惱。就算高氏不讓買婢子,也沒有半點私心,為的還是李家兒孫好。

李家上下,如今住著老太太的,嚼用老太太的,卻開始使喚起老太太來,這叫什麽事兒。

高氏聽了,有些猶豫。

她也知道,因這兩個月攔著不讓買下人之事,家中女眷們頗有微詞。可是想到流放奉天的李煦,總是不放心,生怕有半點不妥當,將連累了那邊。

李氏見她猶豫,趁熱打鐵道:“就算母親想要操心,又能操心幾年?與其在晚輩跟前落下埋怨,還不若讓她們自己個兒安排?兒孫自有兒孫福,哪裏還能操心一輩子?母親也心疼心疼我,沒事也要記得去那邊住住。青梅她們兩個還在芍院,等著母親回去。”

高氏神情有些黯然,晚輩們待她如何,她心知肚明。畢竟她不是正經的祖母,面上恭敬有了,可除了李鼐父子外,孫媳婦、重孫媳婦這邊卻提不上什麽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