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荒蕪(第3/4頁)

就是這借著打賞曾孫女,賞賜曹家,這明眼人,誰看不出來。

太後是國母,這大清最尊貴的女人,諸事隨心沒什麽,卻是使得曹家難免引得旁人側目。

十六阿哥心裏,是不願曹家惹上麻煩的。

曹家長房就曹颙哥兒一個,要是鬧出什麽是非來,最後還得曹颙頭疼。

十六阿哥因這個緣故,婉轉在太後面前勸阻了兩句,說是道路遙遠,往來運輸不便宜什麽的,就算沒有這些,晚輩們亦是能體會太後的慈心,雲雲。

太後哪裏聽得懂這個,權當十六阿哥因天氣熱、道遠才這般說的,心裏卻是也有些不放心。

這才想起七阿哥來,讓十六阿哥出來傳旨,叫七阿哥使喚兩個妥當人,送這些貢品回京。

七阿哥曉得了前因後果,心裏的疑惑越深,想起出差蒙古的女婿曹颙,倒是真有幾分想念……

……

遠在外蒙古的曹颙,已經開始再次的長途跋涉,隨著大喇嘛,往西南哈密方向行進。

這卻是沒有來時的辛苦,因為曹颙如今被大喇嘛留在他的氈帳裏,不用再騎馬奔波。

大喇嘛的氈帳沒有再拆分,每天白天直接挪到牛車上,用十幾頭牛拉著。

雖然牛拉車的速度令人抓狂,但是勝在這黎明動身,日落方歇,熬的時間久,一天也能走個幾十裏。

不曉得大喇嘛是發現曹颙具有“慧根”,還是他做了活佛多年習慣了收授弟子,對曹颙講起佛法來。

曹颙這邊,則是帶著幾分偷懶,也是帶著些許對藏傳佛教的好奇,半推半就地做了大喇嘛的臨時弟子,聽著他講授佛法。

大喇嘛所信奉的教派,是“格魯派”,也叫“黃教”,同達賴、班禪一個教派,這個教派已經是藏傳佛教當下的主流教派。

他們提倡僧人要持戒、不娶妻、不喝酒、不殺生、不事農作。他們信奉裏的,是“持緣起性空之見”,認為“諸法待緣而起,畢竟空無自性”。

在他們眼中,天地是一緣起網,不管歷經什麽劫數,因果不亂,綱常連貫的緣故,是因為不管是因何緣故歷劫,這真心只有一個,這就是他們所說的“自心本性”。

曹颙早年在江寧清涼寺呆了小三年,對於佛經理論並不算陌生。

雖說覺得這大喇嘛信奉的教派,比中原文明千余年變得空談許多的佛家更符合人性一些,但是曹颙畢竟不是佛門弟子,不願隨意點評。

他只是聽著大喇嘛講說經文,在不解的時候,問上一二。

大喇嘛似乎將自己當成了勸曹颙向佛的“緣起”,想要超度他做個徒弟的樣子。

曹颙跟著大喇嘛,頓頓吃著手把肉與奶豆腐,原本因長途跋涉有些清減的臉上又有了肉。

對於佛學,曹颙只當是一門自己不熟悉的知識看的,能曉得多些就多了,真沒有旁的意思。

他上有父母雙親,下有嬌妻弱子,日子過得是勞乏中帶著幸福滋味兒,怎麽會有棄世之心?

有的時候,他心裏也挺羨慕僧侶的輕閑,不是身體上的輕閑,是精神上的。

但是羨慕歸羨慕,人活於世,總要背負責任,那是避無可避的。

大喇嘛出行,隨行的僧侶信徒不在少數,也有數百人。加上隨同曹颙而來的七十人,這隊伍浩浩蕩蕩的,頗為壯觀。

因為遊牧民族習慣了草原上遷徙,這牛羊都是隨著人群走的,這一路上,倒是不用擔心吃食。

喀爾喀右翼紮薩克,共有親王一、郡王一、貝子一、國公一四個世襲罔替的顯爵,剩下的就是諸台吉了。

遇到這些個蒙古王公的駐地時,大喇嘛與曹颙就會受到隆重的款待。

曹颙不過是借著“欽差”的名頭罷了,大喇嘛卻是被蒙古臣民當成了神佛一般的恭敬與禮遇。

各色哈達不說,這信徒們送上的黃油、馬奶酒、油炸果子等吃食,也有好幾大車了。

還有些虔誠的信徒,已經趕了牲畜,隨著大喇嘛一道出行。

大喇嘛原還使人規勸,最後見說了兩次無效,便不再多言。

曹颙對於黃油、馬奶酒什麽的,沒有什麽稀罕的,最高興的是蒙古貴族那邊供奉了大米。

這見天的“白食”、“紅食”,偶爾有點面食,也都是羊油炸過的面點,曹颙實是吃得倒了胃口。

這有了大米,在駐地時熬上一鍋白粥,再就著吃其他的,也算是曹颙等人眼中的美味。

曹颙是權貴身份,卻與仆人們吃一鍋飯,這些落在大喇嘛眼中,越發篤定曹颙是有“慧根”之人。

曹颙卻是沒事的時候,坐在挑起的氈帳門口,看著沿途的草原發呆。

這綠色的,要是小油菜什麽的,多好啊?見天吃肉,來到青菜也能清清腸胃。

不過,看著,看著,曹颙卻覺得不對起來,只覺得眼前的景致越來越荒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