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瑞雪(第2/3頁)

這給他兄弟去了信後,那邊的回信就詭異起來。“苦口婆心”的、“翻來覆去”的,不外乎勸他好生在廣州做事,也算是報答堂叔對他們兄弟的照拂。

王全泰起初還沒想別的,說了帶鄭沃雪回去成親之事。

母親老邁,他身為長子,總不好繼續在外頭逛蕩。那樣的話,實是太過不孝。再說,婚姻大事,聘娶之事,也沒有自己個兒操辦的道理。

他兄弟的回信,卻是不再像之前那般“委婉”,而是直接說了孩子們漸大了,家裏屋子又不多。王全泰早年的屋子,由他兒子住了。這要是在家裏操辦親事,是不是太擠了些?

許是他兄弟心裏也曉得不占理,畢竟這還沒有分家,家業半數是父祖留下的,半數還是哥哥十來年賺的銀子置辦的。

因此,他兄弟就又說了親事的章程,道是當年自己個兒娶親時,用了聘銀二十兩,比照的是哥哥的例。哥哥這次,也按照二十兩的銀子預備麽?

王全泰只是看著憨實罷了,在衛所待了多年,又在廣州做家族買賣的掌舵人,豈是個糊塗人?

他只是覺得心裏發寒,卻是不曉得是他兄弟的主意,還是他老娘的主意。

他給堂叔王魯生的信中,問起自家近況。

得到的消息,是他兄弟新近換了大宅,不過也添了人口,買了幾個小廝、小丫頭,還請了西席先生。

不管如何,畢竟這其中有自己的終身大事,也沒有娶了媳婦不拜祠堂的道理。因此,王魯生還是帶著鄭沃雪回了日照。

見了鄭沃雪,王母倒是挺滿意這個媳婦的相貌。待問起出身,曉得是出自商賈之家,老太太的臉色就有些不好看。

王全泰家這房,祖、父都脫了商戶,攻書為業。他父親生前,還是秀才功名。他的兄弟,也已經考取了秀才。

就是他兄弟娶的媳婦,也是秀才之女。

王全泰三十多歲,才碰到想娶的媳婦,正是滿心的歡喜。還以為老娘只會為自己高興,哪裏會想到這邊還有挑的?

他老娘對鄭沃雪淡了下來,將兒子拉到別處,勸他熄了這個心思。

雖說王全泰去廣州幫著堂叔料理了幾年生意,但是畢竟是做過官的。要是想要重新出仕也不是難事,正經人家閨女不找,為何要娶個商家女進門?

王全泰聽得目瞪口呆,覺得又好笑又好氣?

這王氏一族,就是海商、珠商出身,這如今才哪兒到哪兒,竟挑剔起商賈身份?

老太太還在嘮叨,倒是家規不需納妾,要不然的話,這鄭家閨女做妾倒是使得的。

王全泰聽了,已是變了臉色。

老太太見長子如此,方不再嘮叨,只是帶著幾分不自在道:“要是你實在想娶,娘也不攔你,這麽大了,沒個媳婦,也不成樣子。只是你多少要為你兄弟想想,他還要考功名……左右你們也大了,要不若就分家吧……”

王全泰卻是怒極反笑,繞了這麽大圈子,關鍵的不過是後頭這一句。

他笑了笑,道:“那照娘的意思,這家該是怎麽個分法?”

老太太道:“你給你堂叔當差,又不在家住,這宅子是你二弟新置辦的,就不用分了。你爹當年留了六頃地,你們兄弟兩個均分,這樣可妥當?”

老太太問得認真,王全泰卻是有些張不開嘴。

出去當差十多年,賺下的銀子少說也有一千幾百兩。他兄弟用這些銀子,置辦了三、四頃地,兩個鋪子,還有這處新宅子。

王全泰留在身邊的銀子不過幾十兩,連娶媳婦的銀子都沒有。

他老娘說幫他攢老婆本,讓他將銀子全交家,就是這樣個攢法?

老太太見王全泰不吭聲,吧唧吧唧嘴道:“你們不過兩口人,賺得銀錢又多,多體恤體恤你兄弟吧。你幾個侄兒都讀書了,這買筆買墨都要錢呢。”

王全泰意興闌珊,心裏不曉得什麽滋味兒。

不只老太太如此,就是他兄弟,說話之間也不似過去那般恭敬。過去他是六品官,他弟弟是秀才。如今他弟弟還是秀才,他卻是給堂叔料理生意的管事了。

王全泰原還想要同母親好生掰扯掰扯,但是想著老人家上了年紀,他又是多年不在身邊盡孝,實是計較不起來。

他尋了個由子,帶著鄭沃雪離開家,去了王魯生處。

這門親事,早年還是王魯生是曉得的。說起同行鄭家,兩家也頗有淵源,前朝時也聯姻過。

後因改朝換代,朝廷下了禁海令,采珠業衰敗,兩家才斷了往來。

這見了鄭沃雪,王魯生自是待之世交子侄般。

對於王全泰的家事,他也曉得些,知道王全泰的難處,便由他這邊給張羅了婚禮。

王全泰雖說心寒,但也不算太多意外。要不然的話,也不會給鄭虎的信中,提及進京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