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交差(第2/3頁)

武廷適少年進士,入仕三十余年,前十幾年極為順當,早在康熙二十九年便已經在湖廣任知府,偏生這二十來年,仕途不順,縱然也是兢兢業業,但是三年任期內總是會遇到這般那般的事。又帶著些文人風骨,對貪鄙之事避而遠之,弄得每次的考評都是“平平”,結果足足做滿了四任知府才升道台。

如今,武廷適又是做滿了三任道台,才終於能升個品級,也算是喜事。他雖然話不多,但是還算是通透之人。他升官的緣故,未嘗不是與春天平息民亂相關。

或許是他原級留任的次數過多,官場上有無聊之人,便就著他名字的諧音,就給他起了個綽號,叫“武停仕”

在山東呆了九年,這民亂的緣由縱然其他官員看不出,但是武廷適曉得了前後因果,卻是心中有數。

對於曹颙這位少年顯貴,他亦是隱隱地有著幾分欽佩。不管是用心布局也好,還是無意推波助瀾也罷,畢竟是解決了誰也不敢碰的燒鍋難題,於山東百姓有免禍大恩。

心裏想著,武廷適面上就顯出來,與曹颙雖然也是說些朝野政事,但是態度卻不是生疏客套,話裏話外,有勉勵褒獎之意。

曹颙雖不知這位武大人為何對自己如此熱絡,但是也敬重他為官清正,態度頗為恭敬。

自打入秋至今,朝廷邸報裏便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地方官員的調令,曹颙對其中的一些升官慣例,也算是有些了解。

像是曹颙這樣的道台,若是升官,差不多就是正三品的按察使。按察使則是升從二品的布政使或者巡撫,布政使與巡撫再往上,除了在地方做總督,就是回京任侍郎或是尚書。

升官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前提條件之一是考評要好,地方官員這邊一年一考,吏部再根據這些文官三年、武官五年一次考評。是升職,還是留任,還是免職,多要憑著這考評。

不過,想要升職,且要補好缺,還是要京城有人,能夠在吏部使上關系。畢竟,朝官還好,在皇帝面前混個臉熟;對這些地方官,皇帝有時候只是形式地見過一見。人員升調,也多是由吏部那邊報上來,皇帝這邊只有在陛辭時才能見到。

曹颙倒是沒有想要快些升官的念頭,畢竟他年歲在這裏,每次穿著官服出現在人家面前,眾人眼中的異色他亦是見過的。

然,對於這些官場的應酬往來,曹颙並不排斥。畢竟是在官場,若是再扭捏著、假清高,就沒有意思。更何況,這武廷適去的地方不是別的,剛好是廣東。

魏信在前些日子的信上還提過,因近兩年在廣州的生意大些,亦有人看著眼熱,出了好幾次小糾紛。雖然最後使了銀錢,找了關系,但是難保沒有人再惦記。

曹家在江南,終究是有些庇護不及。魏信也是請曹颙在京城那邊找找關系,看是否能與廣州那邊的巡撫衙門或是提督衙門拉上關系,算是有個依仗。

曹颙前些日子在京城,還想著此事,但是因時機不對,正是太子被廢之時,哪裏還好隨意走動?因此,便想著過些日子,再籌謀此事。

現下,卻是剛剛好。只是畢竟算是有幾年資歷的官場老人,不是毛毛躁躁的二愣子,曹颙思量一番,笑著對武廷適道:“若是大人外放其他省,小子能力微薄,便不啰嗦;既然是廣東,正好有家人在那邊,若是大人初到任上,有需要使喚之處,萬請不要客套才好!”

武廷適對江寧曹家也算是久仰大名,曉得他們家在江南是數一數二的人家。廣東雖然離江寧不算近,但是曹家若是有人在那邊也並不奇怪。

曹颙話雖不多,面上極為真誠,武廷適想著自己也曾有這般年少意氣之時,心下甚是唏噓。雖然不是貪婪粗鄙之人,但是他亦不是酸腐的書呆,對於曹颙的這番好意,自然是鄭重謝過。

曹颙口上直道“小事”,心下卻頗有些內疚,若是糊弄那些小人還罷了,這蒙老實人的感覺並不算好。

不過,他轉念一想,指不定自己什麽時候真能幫這位老大人一把。就算是讓魏信他們靠上按察使衙門也不算什麽大事,畢竟那邊經營的都是合法生意,也扯不到“官商勾結”上去,不過是背靠大樹好乘涼,省些麻煩罷了。

兩人正客氣來、客氣去,外邊傳來腳步聲,布政使甘國璧打巡撫衙門回來了。曹颙與武廷適都起身相迎。

甘國璧帶著笑意,先是問了曹颙的差事順利與否,而後對武廷適說了些恭喜道賀之類的話。這升了按察使,比他這個布政司卻只低一品,保不齊什麽時候就升了京官。因此,甘國璧亦是絲毫沒有上官的架子。

他先是打發人叫了文吏,與曹颙、武廷適兩個做了公事交結,而後才敘起閑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