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端午(第2/3頁)

“行了,行了,費什麽話?”年輕的那個不耐煩,見他推開門,就大步進去:“醋呢,不許留,有多少分量,全都拿來!”

趙二牛雖說肉疼,卻不敢不從,將兩個尺高的壇子打櫃台裏提溜出來:“官爺,盡在這裏了,都是三十斤一壇的,昨兒剛上的貨,開封的這個賣了三斤半。”

年數大的差役從懷裏掏出一張紙來,打櫃台上取了筆,在上面寫了“老醋兩壇,共計五十六斤半”,遞給趙二牛手上:“收好了,下個月用這個去順天府支銀子!”

望著兩人提溜著醋壇子往胡同口走了,趙二牛恨恨地往地上吐了口塗抹:“丫的,沒聽說官府有出銀子的時候,哄誰呢?”說著,想要撕了那張紙,看到紅彤彤的官印,到底沒舍得,小心地收起,心裏還是想要有點指望。

中午,趙二牛的媳婦來給他送飯,帶著幾分慌張說:“秦家不知是怎麽了?你走不久,便有官差過來!”

趙二牛想著早間被提走的那兩壇子醋,不禁嘟囔道:“怎麽遍地官差,這還讓咱們有沒有活路!”話音未落,就見一隊兵丁打門口經過,往胡同裏去,忙住了口。看著這服色,卻是五城兵馬司的人,這些兵大爺往日裏也沒少沾百姓的便宜,卻不知今兒又盯上了哪家。

但凡這些日子家裏人口有因熱症暴斃的,統統都收到衙門告示,屍首不許土葬,必須由衙門專人負責焚燒。另外,這些戶其他人不許外出,門外都派了順天府與五城兵馬司的兵丁把守,有大夫來簡單診過,有病的,在宅子裏隔離,沒病的也要跟著喝藥。在熱症人口死亡相對集中的地方,街道上都撒了石灰粉。

到五月初四,不止外城,就是內城,氣氛也詭異起來。家中有長者的,經過前朝舊事的,自然不會忘記崇禎十七年那場斷送了漢人江山的京城大疫。雖然現在還沒有疫病的流言傳出,但是往這方面想的人卻不在少數。有些人家收拾了行裝,想要出京避避,卻是連城門都出不去的。

還有些人,對內外城的戒嚴有其他的說辭。據說,某人的二大爺的小舅子的內侄兒是南城兵馬司的,因此通過一些小道消息,曉得了京城戒嚴的內情。原來,近日有一夥亡命之徒,流竄京城,僅在南城就搶劫殺人數十人。這是百年不遇的大案,順天府也好、五城兵馬司也好,自然都是使了吃奶的勁兒來緝捕,打著查“熱症”的幌子,管胡同就封了好幾條,挨門挨戶地盤查。

到了五月初五端午節,街頭巷尾貼出告示,公布聖諭:自本月初六日起,三日不宰牲、虔誠祈雨,並著於各廟誦經,合意虔誠祈禱。

每年端午節,南城北城都有石榴花會,百姓趕集看戲,今年卻是一處都沒有。再聯系各種流言蜚語,實在是讓百姓跟著心生惶恐。這求雨的聖諭一公布,也算是暫時轉移了百姓的視線。

這自打立春以來,只下了兩次小雨,卻是連地皮都沒怎麽濕的。這雨水不調,是老天爺對上位者的警示,那皇帝老爺……得,這卻是想得遠了,大家關注的還是“三日不宰牲”這條,家境富裕的就開始提前收拾出鴨鵝來。

西城,曹府。

打葵院出來,為紫晶擔憂了好幾日的曹颙與初瑜終於松了口氣。或許是藥吃的早的緣故,紫晶前幾日雖吐瀉了兩次,但隨後就止了,只是身子有些虛,過後也沒有再出現發熱等其他症狀。經過這兩日的調養,她已漸漸痊愈,只是為求穩妥,暫時仍是沒有出屋子。

紫晶病著,曹颙與初瑜行動不便,府裏哪裏還有過節的氣氛?曹頌那裏,曹颙也打發人去宗學那邊請了假,讓他在家裏先待一段日子。曹頌漸漸聽到些外頭的風聲,再想到自己家裏這邊,紫晶在葵院,哥哥嫂子在書房,都是避著人的,實在是擔心的不行。

幸好,曹颙在書房只避了幾日,而且也沒有出現什麽不對的症狀,這才讓曹頌安下心來。

因步軍衙門這邊協助順天府在內城防疫進展的有些不太順利,所以雍王爺臨時將曹颙從戶部抽調出來。

內城住的不是旗人宗室,就是官宦顯貴,哪裏把那些兵丁放在眼裏?若是死的是下人,自然沒有為了他們累得主子被封門的道理;若是死的是家人,這入土為安可是大事。三兩天下來,雍王爺算是明白了,若是沒有人在這邊壓著,怕是外城的疫病防禦住,內城怕是防不住。

文武百官、王公大臣都住在內城,若是集中發生疫病,那真是太可怕了。雖然前兩日到了求雨的旨意,但是疫病的還沒到,估計是這旨意發下來時,京城的急信還沒有到熱河。

因要等康熙的旨意,這“疫病”兩個字只有少數的幾個王公大臣曉得。這些人,又是哪裏能夠去跟著步軍衙門的人去查疫情的?最後,他想到了曹颙。曹颙是知情人,官職雖不高,卻有個郡主額駙的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