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讀史料草木皆兵

自從曉得內閣首輔楊廷和總理朝政,世子趕路的心就沒有那麽迫切。

他不在像前些日子那樣只埋頭趕路,對於沿途官員的請安,開始也見上一見。從安陸到京城這一路上,多少官員聞風而動,想要在這位新天子跟前露露臉。原先是不得其門,現下有了縫隙,自然是見縫插針的多。

幾位欽差大員見狀,怕耽擱行程,少不得過來勸諫一二。

世子很是無辜道:“孤只是想問問地方民生。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千裏路,孤這一路上不能只避在車裏。”

世子並沒有耽擱行程,每次見地方官,不過盞茶功夫,言談之間,只是問問風土人情之類,並不涉及政務。

看在眾欽差眼中,都覺得是世子是路上無聊才如此行事,就不再攔著他。

不過如此一來,拜見世子的官員多了,卻是證實了嗣天子進京的傳言。派送消息的人馬,隨著大部隊的行進,星散開去。

等到隊伍行進到直隸,與兵部尚書帶來的京衛匯合時,皇帝大崩興獻王長子奉遺詔進京繼位的消息也終於正式上了朝廷邸報,明發天下。

地方官民,開始正式服國喪。

輅車裏,世子看著朝廷邸報,松了一口氣。

陸炳不在車上,與虎頭騎馬去了。道癡坐在車裏,身後是幾堆書籍。陸炳與虎頭並非貪玩,而是為了給這些書讓地方,被世子攆下去。

這些書,是使王府屬官先行一步,在沿途市鎮的書坊中買下的,名義上是給道癡這個伴讀看,實際上是兩人再尋找藩王繼皇統後尊奉生身父母的“理論根據”。

為了掩藏二人的真正意圖,開出的書單也是以四書五經居多,夾著少量的史書、律書、數書等其他類別的書籍。

幾日的功夫,運到馬車上的書就有三百多套。

不僅欽差們看著不過眼,就是王府屬員這裏,都紛紛側目。

在大家眼中,世子待道癡太過親厚。而道癡也太過矯情,即便功課再要緊,還能緊過嗣天子去。他既被選為侍從,隨世子同車,就該好生侍奉世子,而不是為了讀書,攪得世子跟著不安生。

只有袁宗臯與陸松心中詫異,因為他們兩個曉得,道癡不是個不懂事的,世子也不會為體恤侍從就委屈自己。

為了道癡“讀書”,連陸炳都被趕下馬車,在這旁人眼中,都會覺得世子最看重道癡這個伴讀,超過乳兄弟;這兩個王府老人卻曉得,眾伴讀加起來,在世子心中的分量也頂不過陸炳去,這其中定有蹊蹺。

沒兩日,就有人看到世子最器重的侍從下了馬車,捧了幾本書去袁宗臯的馬車上“請教”。請假了兩、三回後,不知是不是那小侍從不耐煩,開始使人請袁宗臯上世子輅車。

袁宗臯帶了幾分無奈,登上世子輅車。

幾位欽差看在眼中,少不得將道癡的分量又看重一番。

不過對於嗣天子反而又看輕些,覺得孩子就是孩子,行事太過孩子氣。不過一個伴讀,就慣成這個模樣。

卻不知,馬車裏,像袁宗臯請教的不是道癡,而是世子。

王府長吏只是正五品,可袁宗臯的品級卻是正三品。這是因他不僅是王府長吏,還是興獻王的老師,輔佐興獻王治理藩地有功,由王爺向朝廷請封。世子對於他,亦是禮遇看重,並不視為臣下。

即便曉得京城不太平,心中對可以主宰帝王廢立的閣臣與後宮都提防,世子便苦思對策。可他畢竟只有十五歲,閱歷有限;道癡即便能“引文據典”,可對於權謀之術,也只是紙上談兵。

兩人將歷代藩王繼統的史料翻看一番後,只剩下心驚膽顫。

自古以來,皇室斷嗣,藩王繼統的,並不罕見。成功的有漢文帝,開創一代盛世;同樣是漢朝,另外一個繼皇統的藩王昌邑王劉賀則沒有那麽好運氣,只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權臣以“荒淫無行,失帝王禮宜,亂漢制度”廢黜,成為歷史上的“廢帝”之一。

根據史書記載,文帝往長安出發時小心行事,先派舅舅去長安探聽虛實,等到距離長安五十裏的地方,又派屬下先進城探路。再三確認不是圈套後,才小心翼翼入了長安,平安繼承皇位。

雖說隨他入長安的藩王官員只有六人,可在他入未央宮的當天夜裏,就命兩個心腹接手長安與宮中兵權。

對於擁戴他為皇帝位的朝臣們,文王封賞安撫。對於行事驕橫的權臣,則更加禮遇,直到真正掌握朝政才加以處置。

同在呂後下隱忍度日數十年的文帝相比,昌邑王劉賀繼皇位後的行為則的有些傻缺。

他帶了兩百多人進京,登上龍椅,沒等權利到手,就想要說了算,並不甘心做傀儡。結果被上官太後與權臣霍光聯手廢黜。

都是藩王繼統,結局卻不相同,世子自然不想為後者。可偏生他的處境與後者更相似,那就是京城不僅有一手把持朝政的權臣,還有個有資格下詔廢立皇帝的太後在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