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聚散離合終有時

崔皓初三就離開安陸,臨走之前,給道癡留下湖廣提學的名帖。道癡想要貢生名額,用這個就可以去尋提學。

國子監的貢生正常入貢的時間在三月,可是京城現下還沒有動靜。道癡當然不可能先拋下王府這邊,直接去京城,這帖子留在手中,倒是並不著急用。

王青洪為廣西參政,衙門在南寧,距離安陸兩千多裏路。正月初六,王青洪便帶了妾室馮氏、通房碧雲啟程。

王氏族人,不少過來送行,宗房王珍、王琪兄弟也到了。

這眾多巴結的姻親族人中,王青洪挑了兩個性子老實的族侄隨任。他出仕多年,對於官場上的各色往來也熟知。除了同僚上級之間明面上的往來之外,女眷往來,小一輩往來,都有學問在裏頭。

王楊氏雖不能隨他赴任,可有個落落大方的馮氏,不見卑弱,可以替他應酬官眷;兩個侄子,並不需要他們多伶俐,只要老實本分就好。

直到王青洪出了大門,上了馬車,道癡也沒有露面。

王琪見狀,不由差異,低聲問王珍道:“大哥,二郎怎麽沒來?”

自從年前出殯回來,他因帶服的緣故,不好隨意去旁人家,還沒有見過道癡。

王珍道:“早在洪大叔回鄉後,那邊叔祖母就放出話來,二郎課業要緊,能不出來應酬就不出來應酬。”

王琪聞言,不由皺眉。

王珍瞥了他一眼,道:“曉得你與三郎好,可是十二房的事還是少參合。叔祖母忍到現在已經不容易,多少出繼出去的孩子,半輩子見不到先頭家人。”

王琪嘟囔道:“三郎曉得會難過。”

王珍拍了他一下,道:“若是不平,這話到二郎跟前抱怨去。”

王琪訕笑道:“二郎也是我兄弟,手心手背都是肉,我還是閉嘴吧。”

雖說不知道王寧氏為何說那些話,可是老太太並不是個不講道理的人,這樣做肯定有什麽用意。

想到這裏,王琪望了望女眷簇擁著的王楊氏。會不會是因王楊氏?

王楊氏不隨丈夫赴任,要留在安陸。王寧氏對她有忌憚也說得過去。

王青洪是王氏宗族中的名人,就連不愛人情往來的八太爺,都拄著拐杖去送行,王寧氏哪裏不知道消息。

王崔氏偏心的厲害,王楊氏不是善茬,可王青洪畢竟是道癡生父。

從早起,王寧氏便猶豫,到底該不該叫道癡去送行,可是看著孫子坐在窗前、專心致志讀書的模樣,老太太的心就平靜下來。

自己若是舍不得這張老臉,顧念那點名聲,那以後就還會有那邊的糟心事,使得祖孫兩個不得清凈。另外,人容易得寸進尺,要是那邊瞧著他們祖孫好說話,還不知往後會有什麽手段。

以王崔氏的心高,哪裏能容得了已經出繼的孫子強過她的心肝嫡孫?

再想想王楊氏的手段,老太太只覺得心寒。偏生兩個舅舅,一個已經走了,一個過了元宵節也啟程,都指望不上。

這個時候,老太太倒是真心盼著早點同孫子進京了……

王琪隨著王珍在十二房送行完畢,到底沒忍住,溜到外九房。

王寧氏見他瘦了一圈,心疼還來不及,哪裏會計較他服中登門?忙吩咐燕嬤嬤,給他們小哥倆準備茶水點心。

王琪進了東廂,看著書桌上攤開的書,還有墨跡未幹的幾張文稿,咂舌道:“還在節中,二郎也太用功了。”

道癡苦笑道:“明年就是鄉試之年,時不我待。”

王琪撂下文稿,翻了個白眼道:“誠心氣哥哥是不是?明年你才十五,等下一科又怎地?”

道癡撫額,道:“早完早了,整日對著八股,拖下去不是更煩。”

王琪聞言,瞪大眼睛道:“二郎竟是不愛讀書的?”

道癡看了他一眼,道:“若不是為應試,誰耐煩讀這個?”

王琪道:“哈哈,哥哥還以為你是愛讀書。原來你也是個不愛讀書的,怪不得你我兄弟兩個投契,原來根在這裏。”

嘻嘻哈哈的,王琪沒有提道癡為何不給生父送行,道癡也沒有問王琪那一百二十頃地之事。

只是聊著聊著,王琪略帶惆悵道:“早先盼著放假,現下倒是有些想王府了……”

過年對旁人家來說,是沒完沒了的宴請應酬。可對外九房來說,寡婦門戶,人丁單薄,往來的親眷也有限,除了最初的幾日,其他的時候又恢復安靜。

轉眼,到了正月十六,道癡去送劉萬山一家。

劉萬山給外甥留下的是一張八十畝良田的地契,兩百兩銀子,還有一房下人的身契。

道癡本不肯收,劉萬山道:“你年紀還小,本當專心志學,不為外務分心,卻是支撐門戶,委實不易。我是你舅舅,又不是旁人,在我力所能及範圍內,為外甥盡盡心也是應當。長者賜、不可辭。你不必擔心你祖母那邊,老太太是個明白人,不會攔著咱們舅甥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