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親不親老僧歸來

對於王青洪的話,道癡即沒有點頭,也沒有搖頭。

瞧著王青洪的樣子,要是真的沒給他點指望,說不得真要驚駭成疾,重病不起。真是想不到,為何他承受力為何會這麽差,難道是半輩子順風順水的緣故?

道癡不願引火燒身,讓他將怨氣歸到自己身上,可也不願被他借著生父名分呼來喝去,態度很是模糊。

從上房出來,王楊氏與王三郎都在院子裏。

王楊氏望著道癡的目光有些復雜,她身為當家主母,自然曉得丈夫的“心病”到底是什麽。

對於寧王造反之事,她盡管只是內宅婦人,可也不看好。畢竟天下承平許久,今上又不是失德之君。可是她也曉得,李禦使既從逆,且做了逆王的“偽相”,那兒子身上就帶了汙點,不管什麽時候翻出來都是錯。

可是道癡,背靠王府,也在科舉應試。即便現下成績不如三郎,可以後仕途卻不會像三郎那樣坎坷。

王楊氏不知該怨哪個。

精細教養大的嫡子,還比不過幼時癡傻的庶子?難道三郎從此要絕跡仕途,仰仗庶弟鼻息?

這一點王楊氏實無法接受,早些對於道癡偶爾生的那些憐憫也化作厭惡。

道癡自是察覺王楊氏神色有異,可他已經不是十二房的子弟,自然也沒有必要看哪個的臉色。

他借口有事,推了王三郎的挽留,離開了十二房。

外面天色檫黑,王三郎不放心,便乘車相送。

走到路口時,道癡對王三郎道:“三哥,我先繞道到家裏一趟。這些日子我怕是無暇回家,為防過幾日消息傳過來嚇到祖母,還是先告訴她一聲。”

聽到這個,王三郎的心又沉了下去,小聲道:“二郎,會不會生靈塗炭?戰火什麽時候會燒到安陸?”

道癡笑道:“寧王即便恢復王府三衛,兵馬也不過萬五千,即便裹脅南昌府周邊幾個所,人馬也就是再加幾千。可南昌府北上路上,有前軍都督府,中軍都督府,浙江督司。寧王府的兩萬人馬,能頂什麽用?造反又不是兒戲。”

這些消息,是世子說與他們的。在經過最初的慌亂之外,世子對於寧王造反之事也淡定了。唯一擔心的,是藩國內有人接此生亂,那樣的話等到朝廷平叛後,興王府說不得也要吃掛落。

世子與當今皇上雖是同祖堂兄弟,可天家自古無親情,興王府怎麽敢將讓朝廷抓到小辮子。

身為藩王,本就顧忌頗多。即便江西官府會召集兵馬除逆勤王,地方衛所能應和,藩王這裏卻不能妄動,否則說不得就被按上“居心叵測”的罪名。

世子既不用領兵,只需守著藩國這一畝三分地,當然也就不再擔心寧王那邊。

聽著道癡的話,王三郎精神一振,道:“二郎說的正是。”

心裏踏實下來的王三郎,問起道癡現下的差事,顯然對他小小年紀就的世子重用很是佩服,不過還是不忘提醒他:“二郎若志在科舉,不可耽擱太過。畢竟二郎初學時文,按照現下成績應院試還很吃力。一年功夫,轉瞬而至。”

道癡點頭道:“哥哥放心,不過忙這一陣。我曉得什麽最重要。”

提及科舉,王三郎神色露出幾分迷茫與無奈,道:“能考成績好些就爭取好些,若是成績優異,父親多少也會寬慰。”

道癡曉得他為前途擔憂,少不得勸慰一番。他卻是不知,王三郎年紀雖小,可心中已經有了決斷。

到了十二房,王三郎並沒有下車:“我若下去,叔祖母還要忙著待客,倒是耽擱你們祖孫說話。”

道癡從諫如流,自己下車敲門。

燕伯來開的大門,孫嫂子已經帶了二柱家去了。

看到道癡這個時候回來,王寧氏心中一緊。

道癡怕嚇到她老人家,笑著攙扶她坐下道:“並沒有什麽大事,只是有個消息,要先告知祖母一聲。省的過幾日外頭傳起來,祖母心裏不安生。”

“什麽消息?”王寧氏道。

道癡道:“是南昌府那邊寧王作亂……消息估摸也快傳開了。祖母無需擔心,他那邊鬧騰不了多久。”

王寧氏臉色泛白,對於素日安分守己的老百姓來說,“造反”是天大的事。

道癡忙道:“寧王帶著叛軍奔南京去了,區區兩、三萬人馬,奔著宿衛森嚴的南京,不是飛蛾撲火是什麽?連世子都不擔心,祖母更無須擔心。我也是怕這些日子回不來,祖母聽到人雲亦雲心下擔憂才回來說這一句。”

看著道癡鎮定的小臉,王寧氏把著道癡的胳膊,滿臉心疼道:“尋常人家治喪,都夠熬人的,更不好說王府那邊。你們又是世子身邊的人,少不得要陪著。瞧瞧,又瘦了,等過幾日家來,祖母給你好好補補。”

或許在老人家心中,千裏之外的藩王造反,還比不得孫子晚飯吃沒吃好之類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