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十分家產獻三分

小九碎碎念:各位沒收藏的老大,別忘了收藏啊,關系到榜單數據,還有點擊與推薦票。淚啊,那個點擊與推薦到底是怎麽回事,為啥上不去呢?

這會兒功夫,王三郎也從齋房出來,看到王青洪神色有異,很是不安。

王青洪視線已經從道癡身上移開,下巴微揚,神情肅穆,對王老太爺道:“侄兒去外頭等大伯。”

王老太爺點點頭道:“去吧,我與三郎馬上就出來。”

王青洪看也不看道癡一眼,大踏步往山門方向去了。

王老太爺看著道癡,滿臉慈愛,道:“入譜、出繼,都是大事,需要選好良辰吉日方能成行,你先在寺裏,過兩日選定吉日,我再使人來接你。”

道癡微微躬身道:“勞煩伯祖父。”

旁邊的王三郎,有些恍然,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的?“入譜”這兩個字他明白,他之前也父母提及一嘴,曉得庶弟至今還沒有入族譜。父親的意思,不願大肆聲張,想要等到年底祭祖時,再將庶弟入族譜。

老族長說的是“出繼”,還是“除籍”?不管是哪一種,感覺都不太妙。

王三郎來不及細尋思,王老太爺已經吩咐道:“你父親還等著,三郎也隨我出去吧。”

王三郎面帶疑惑,扶著王老太爺往外走,道癡將二人送出寺門,不遠處山門下,王青洪背手而立……

※※※

道癡沒有詢問老和尚到底對王青洪說了什麽,老和尚也沒有問三郎如何如何,一老一少似乎又恢復到先前的日子。

道癡挑水、學謀、打坐、抄經,時間排的滿滿的。兩人都曉得,這樣相處的日子已經不多。連向來不知憂的虎頭,臉上笑模樣也少了,跟在道癡身後,眼巴巴地看著他。

道癡的心中,其實也放心不下西山寺。

這次回來,他發現老和尚的精神已經不如以往。畢竟是將九十歲的老人,在這山野之地,附近最近的赤腳大夫,離西山寺也要有十裏距離。他不是沒有建議讓老和尚下山,可都被老和尚笑著拒絕。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回來幾次。

三日的功夫轉眼而過,這三日中王寧氏打發家中老仆來了一次,送上山一個包裹,裏面是一身簇新的細布新衣,還有配套的鞋襪福巾。

等到王老太爺打發王珍上山來接人的那日,道癡就褪下僧袍,換上了這身新衣。

雖說這衣服料子,比不得數日前他在十二房穿過的新衣,可針腳密密實實,可見做衣服人的用心。

道癡明白過來,那日送王寧氏下山,王寧氏摸索著他的胳膊、肩膀,並不單單是表示親昵,還是在目測他的身量尺寸,回去趕制了這套新衣。

這身裝扮,若是在百姓人家,也算是體面,可同王三郎平素裝扮比起來,卻是顯得寒酸。兄弟兩個即便嫡庶有別,處境也相差的太多,王珍在心裏嘆了一口氣,甚是同情道癡。

十二房房祖,本是宗房嫡幼子,早年分房出去時便承繼大筆家產,而後祖孫三代為宦,到底有多少身家,無人能知詳情,可都曉得不少便是了。族人私下閑話時提及,都說十二房家產,在族中當能排入三甲。排在前面的是宗房與三房。

王氏宗族在安陸傳承百五十年,外房與姻親不論,共有嫡支十三房,既宗房與內十二房。按照宗法族規,宗房統領族務,內十二房協理。每年年底的祭族儀式後,便會在十二房中票選兩房值年,每房出一人協助族長管理族產,一人掌租谷錢糧出入,一人掌契據權限,一年一換,不得連管。

十二房因子孫單薄,當家人不是在讀書就是在出仕,所以從不過問族務,可族中依舊無人可怠慢,不過是因“富貴”二字。

道癡雖是庶子,可按照大明律子孫分家是諸子均分,若是從十二房分家單過時,即便不能正的與兩個嫡兄弟均分家產,可幾百畝良田,宅子鋪面都是少不了的。

可是出繼後,這一切都別再指望。

外九房的家底,又薄的不像話。即便王寧氏是出了名的勤儉持家,可祖田只有十余畝的情況下,能供出一個舉人、一個秀才,也是恨不得一個銅板當成兩個花,哪裏還能攢下余錢增加田產。

王寧氏之所以決定給孫女順娘招贅,除了順娘孝順舍不得老祖母之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外九房寒薄,除非典田賣房,否則置辦不起一套體面的嫁妝給順娘。可王寧氏怕是心裏也明白,即便典田賣房給孫女湊嫁妝,也不過是出嫁時面上好看,娘家無人的後果,不過是任婆家欺淩,反而不如招贅自己當家作主。

想到這些,王珍曉得,自己這個小堂弟到了外九房,不管以後能否真的飛黃騰達,眼下怕是要吃幾年苦日子,自己說不定正可以借這個機會“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