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 海闊天空

葉春秋的一番話使劉健不好反駁,劉健便抿嘴一笑,手搭在案頭上,默不作聲。

“葉修撰,新軍諸生之舉,確實令人欽佩,只是一碼歸一碼,功名豈可輕易私相授受,想要功名,大可以考嘛,哪有這般說贈就贈的,若是如此,這天下非要亂套不可,若是只需從戎就可得功名,那這功名可值一錢?”

此時,說話的是焦芳,焦芳十分明確地提出了反對,一丁點面子都沒有給葉春秋留。

劉健、謝遷二人聽了都不由皺眉,覺得焦芳的話有些過了;李東陽依舊是一臉耐人尋味的樣子,不置一詞。

張彩這時候也道:“是啊,老夫忝為吏部尚書,若是新軍的諸生想要考功名,老夫倒是可以網開一面,想辦法給以通融一下,給予他們考生資格,來年北直隸的院試,可以讓他們都來試一試。”

這話有調侃的意味,口氣中帶著輕賤。

謝遷略顯不滿道:“張公,鎮國新軍諸生乃是功臣。”

張彩只是莞爾,一副並不把謝遷的話放在心上的樣子,卻沒有再繼續大加撻伐。

葉春秋這時候看出了,劉健等人的態度是模棱兩可。

而焦芳、張彩是極力反對的,他們反對的理由很充分,只聽焦芳接著道:“且不說其他地方,就說京師諸大儒,就已有不少發出怨言了,甚至有人發出豪言,說是若是朝廷當真如此,他們必定要帶著學生去午門反對這件事,劉公,若是宮中堅持己見,只怕大儒和讀書人鬧起來,可不是國家之福啊。”

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裏。

考試,是得到功名的重要因素,而真正飽受其害的,讀書人其實未必受害大,畢竟諸生所得的,不過是附生生員,這是最低級的秀才,除了免稅和免除徭役之外,幾乎得不到學裏的錢糧供養,更沒有繼續考試的資格,也就是說,他們不是讀書人真正的競爭者。

所以讀書人的態度贊成和反對都有,有的人認為鎮國新軍諸生有資格做秀才,有的呢,單純認為這對國家制度不利,所以反對。

而真正損害到利益的,反而是那些大儒者,說白了,就是教書先生,當然,他們不是低級的教書匠,不是開蒙老師,這些人往往八股制藝的水平是很高,他們地位也是極高,借著這個地位和名聲,他們廣納門徒,做什麽呢?

教授人學問啊,告訴你該怎麽考試,同時他們也是人際關系的平台,你一個外地來的讀書人進入了京師,舉目無親,怎麽辦?

一般人會去找老鄉,可是老鄉畢竟不多,而且三教九流,什麽人都有,你是讀書人嘛,那麽……你就拿著自己的名帖去拜師。

為何?因為你拜了一個老師,就意味著你可能會多出幾百個同窗和學長,而這些同窗都是讀書人,甚至有人已經金榜題名做了官,再說不準,你還會莫名其妙多出一大堆的師祖、師伯、師叔,小師妹你就別想了,這時代不時興這個,就算是有,人家躲在閨閣裏,你一輩子也別想見到。

這就是讀書人的組織關系,你若真要深究,其實大抵和後世的所謂洪興、青幫差不多,其實這一套,是讀書人先玩的,後世的所謂帶著顏色的社會組織,各種拜入門下的規矩,都是從讀書人這兒學來的。

大儒就相當於是龍頭,不過之所以大儒是大儒,當然不是因為他年輕的時候提著西瓜刀砍人比較厲害,而是因為他們懂得如何傳授人如何進行考試。

若是此時,那些考不上功名的人多了一條路,這對於大儒們來說,顯然是一件惱火的事,這分明是撬墻角啊這是,將來若是這些舉業不成的讀書人去從戎,而不是乖乖地想盡辦法繼續考下去,自己哪來的這麽多門生?

考試是他們吃飯的家夥,有了考試才有他們的生存根基,固然這一次的恩賞其實並沒有削弱考試上進的根本,卻也使得這個頑固的體系有了那麽點兒松動,大儒們自然而然也就不肯依了。

焦芳笑吟吟地呷了口茶,繼續道:“不知諸公可聽說過吳行中吳老先生嗎?他對此是一萬個不同意的,已經發了話,說這是惡詔,一旦施行,國朝教化要毀於一旦,若當真如此,他要在午門外死諫,寧死也要懇請朝廷收回成命。”

劉健等人默不作聲,吳行中這個人,他們都是略有耳聞的,乃是京師大儒,桃李滿天下,他有三十七個弟子,而這三十七個弟子亦都小有名氣,其下又各有子弟門生,影響力極大。

這位年過七旬的老先生若是當真去玩死諫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劉健籲了口氣,卻是道:“此事待廷議討論吧,葉修撰,辛苦你來這一趟了。”

交廷議討論,其實就是和稀泥的意思,內閣諸公可以得罪天子,但是偏偏得罪不起讀書人,這其實也暗合了象吃老虎、螞蟻吃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