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7章 根據地的武裝力量

呂梁山地區地形破碎,坡地所占比例大。氣候也較為幹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平坦耕地不到十分之一。絕大部分耕地分布在十度到四十五度的斜坡上。地塊狹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機械化,根本無法連片耕作。

所以在呂梁山根據地看不到成片的青紗帳,也無有廣袤的田野,但山坡、溝壑鐘卻隨處都能看到開荒的痕跡,每到春季這些地方,就會種滿了玉米、地瓜和土豆,都是遠東農林部種子培育中心,利用現代技術開發的抗旱品種。

尤其是以地瓜最多,作為高產穩產的一種作物,它具有適應性廣,抗逆性強,耐旱耐瘠,病蟲害較少等特點。

雖然目前西北地區普遍存在天氣久旱無雨,土壤幹旱的情況,使作物莖葉早衰影響碳水化物的形成、積累造成減產,但遠東采用了抗旱的優良種子,使得呂梁山根據地各地的畝產都能達到一千多斤,個別地區甚至達到了兩千斤。

如今呂梁山地區的農作物主要以地瓜為主,玉米和土豆為輔,基本保證了根據地數十萬軍民的糧食需求。

各個根據地地處大明境內,還都是老舊邊荒、環境惡劣的地區,想要得到遠東公司的支援明顯不現實。公司只能利用飛艇對各個根據地提供極為有限的支持。面對十幾個根據地的百余萬軍民,公司每年的那點運輸量只能是杯水車薪。

所以各個根據地還要盡可能的因地制宜,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好在活躍在大明各地的遠東商行,對根據地的支持也是不遺余力的。他們憑借在大明各地的影響力,利用各種途徑向各個根據地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遠東商行主要向各個根據地提供包括棉花布匹、農具鐵器、家禽家畜、鍋碗瓢盆等等各種生產生活物資,極大的改善了各個根據地的條件。

各個根據地也組織流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采取挖窯洞、蓋木屋、搭窩棚等等方式,利用各地的自身有力條件,盡最大的基本解決了流民的住房問題。

當然,根據地的各方面條件還是極為艱苦的,但是只要解決了衣、食、住、行等問題,就會極大的保證了各個根據地的穩定,也會得到根據地廣大流民的擁護。

根據地的流民生活得到了保障,對遠東也就有了歸屬感,接下來的工作也會變得非常的順利。各地基層工作的建設當然會水到渠成。

如今遠東在大明各個根據地建立了完善的支隊、大隊和中隊的基層組織結構,培養了很多的各級基層管理幹部和政工幹部,以及大批的積極分子。這些人都是未來遠東的種子,在公司入主大明的時候,他們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因為各個根據地的條件所限,各級基層中隊都出於原始的公社狀態,流民們十幾個人擠在一起,住在統一的窯洞、木屋或是窩棚裏,吃飯也是都在公共食堂,就連拉屎都是在公共廁所。平時勞動生產、政治思想教育、軍事訓練、根據地的基礎建設等工作,都是統一組織集體進行。

雖然這種組織方式會制約生產力的發展,但是目前各個根據地的條件就是如此,想包產到戶那就是扯淡。反正公司即將入主中原,那時候各個根據地也勢必會解散。

現在各個根據地就像一座座巨大的軍營,只要置身在根據地的各個角落,都能感覺到一股濃郁的秩序化,即便是幾個流民出行,都要按照標準的隊列動作,保持縱隊行走。

在如此環境氛圍中的流民,時間長了都會變得非常規矩,即便以後他們離開這裏,這種秩序化也會影響他們很多年。所以各個根據地也趁此機會大肆培養流民中的積極分子,作為公司的後備幹部進行儲備。

目前各個根據地都組建了一個遊擊支隊,各配屬一個支隊直屬大隊和六個遊擊大隊,人數近六千人。武器以長矛和火繩槍為主,輔以部分前裝火炮作為火力支援單位。

部隊的長矛兵和火槍兵的比例一般為七三配置,每個大隊配屬一個火炮中隊,配屬十門左右的虎尊炮或是佛郎機子母炮。

隨著公司南下中原進入了倒計時,軍委會為了加強各個根據地的火力強度,在各個遊擊支隊的直屬大隊配備了一個火力支援中隊,配屬六挺水冷重機槍和三門七十毫米步兵炮。

公司為了提高各個根據地武裝力量的機動性,千方百計的將北方草原的大批戰馬運到各個根據地,使得各個遊擊大隊的直屬大隊,還分別配屬了兩到三個騎兵中隊。

根據地遊擊支隊的騎兵中隊,屬於支隊的主力拳頭部隊,武器裝備和新建騎兵師基本保持一致,只是每名戰士的戰馬配屬數量僅有兩匹。

沒辦法,根據地的條件太差,根本養不起大批戰馬。就算是根據地的主要運輸方式,也多以獨輪車為主,另外再配備一些雙輪野戰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