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挖完了窯洞,又要挖水渠了

北上計劃第二階段戰役結束以後,北上集團軍的主要任務,就是派出大批的部隊,在河套地區、土默川等漠南草原的大片地區,在飛艇部隊的配合下,開始掃蕩漠南草原蒙古各部的殘兵敗將,以及收攏散布在各地的中小部落。

胡偉和公司支援的一部分員工,近期還無法來到河套地區,公司今年接收流民的工作非常艱巨,還需要他來主持。李明只能在歸化城召集了馬慶、周林等人,研究部署建立河套根據地的準備工作。

目前公司已經基本控制了巴彥高勒與西山咀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後套”,和包頭、歸化城和喇嘛灣之間的土默川平原的“前套”的大片平原地區。

賀蘭山以東的銀川平原的“西套”地區,目前為大明就變的寧夏鎮控制。明代寧夏鎮的戰略地位更顯得重要。明朝放棄河套平原,退守寧夏之後,失去了防禦的緩沖地帶。寧夏鎮特別是黃河以東地勢較為開闊的鹽池、靈武一帶首當其沖。在當時被稱其為“關中之屏蔽,河隴之上噤喉”。

歷史上,河套地區自古為多民族居住地。中原王朝得到了河套地區,騎兵就會非常強大,甚至能橫掃大漠。而一旦失去了河套地區,中原王朝其他地區的馬場無法承受大量的騎兵需要,騎兵的數量就會顯著減少變弱。

現在遠東公司占據了這裏,並準備大力開發河套地區,對公司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是目前公司正面臨著嚴峻的形勢,河套根據地依然無法得到公司大力的支持,還得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將河套根據地建立起來。

開發河套根據地的重中之重,就是開發河套地區的農業資源。周林作為河套根據地唯一的農林專家,這方面的工作,當然得由他來主持。在這次會議上,他也向大家詳細的講解了歷史上河套地區的屯墾情況。

“河套沃野千裏,水草豐美,土地膏腴,自古以來就是北方勞動人民傳統的遷居地之一。內地向河套的移民活動最初始於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勢力擴展到陰山河套一帶。為鞏固和開發這片疆域,趙國在此置九原縣,並組織本國百姓遷往這裏墾殖,從此拉開了‘移民實邊’的序幕。

河套平原屬溫帶幹旱地區,這裏日照充足,生長季節熱量資源豐富,加上日夜溫差較大,有利於作物的生長發育。而幹旱少雨則是河套地區農業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這裏地處幹旱的西北高原,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屬於沒有引水灌溉便沒有農業的地區。

但河套平原卻天賜一條既少洪災又水量充沛的黃河,年平均過境水量大三百億立方米,所含泥沙則可以肥田壓堿。由黃河沖積形成的肥沃平原,地勢平坦,坡降適當,發展自流灌溉十分有利。

河套地區的土地依賴渠水為命脈,水渠開到哪裏,耕地就能開墾到哪裏,所以隨著河套渠道的不斷開挖,大量荒地被開發出來,成為肥沃的農田。根據地開發河套平原的農業資源的基礎,就必須在河套地區,建立完善的大型灌區。

例如現代社會的黃河中遊的大型灌區,是中國設計灌溉面積最大的灌區。河套灌區位於黃河上中遊內蒙古段北岸的沖積平原,引黃控制面積1743萬畝,是亞洲最大的灌區和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之一,也是國家和自治區重要的商品糧、油生產基地。”

大家聽了周林的講解,也都大致的明白了河套根據地近期的主要工作,那就是挖渠飲水。指望老天爺普降甘霖,那是別想了。看來河套根據地,比呂梁山根據地還要艱苦。

李明想了下,然後笑著說道:“周林講的,大家應該都清楚了吧。呵呵……看來大家要做好思想準備,我們在呂梁山挖完了窯洞,又要在河套地區挖水渠了。”

大家聽了李明的話,都笑了起來。

周林搖了搖頭道:“大家不用緊張,我所說的這個大型灌區的建設,建造的周期可不是三年五年能建成的。我們在根據地的建設之初,可以收攏山陜地區的流民,在黃河兩岸進行屯墾。先期可以建設簡易的進排水溝渠,利用蒸汽動力的抽水泵,引黃河水對新開墾的耕地進行灌溉。

在我們開墾荒地的同時,在農閑期間,動員大批的流民在黃河北岸挖渠。因為缺乏現代化機械工程設備,僅憑大批的人力挖渠,很難建成現代社會河套灌區的那種規模。但我們可以參照河套古灌區的規模建立灌區,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後套八大渠。

後套八大渠,南臨黃河,北界烏加河,自西而東是:永濟渠、剛目渠、豐濟渠、沙河渠、義和渠、通濟渠、長濟渠和塔布渠等。不同時期渠系常有調整,各渠都自黃河引水,退水到烏加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