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3章 山西(十一)

這條進山的索道,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運行,雖然出現了一些問題,但總體上運轉還算平穩。工業小組還對三段索道進行了改進,消除了一些隱患,並加固了支撐索道的木架基座,保證了索道運轉時的安全。

當然,這個進山索道也有著不少的缺點,運送貨物的載物平台行動的速度比較慢,因為地理環境復雜的原因,索道為了適應地形,只能分三段建設,運送一次貨物必須要經過三次轉運,才能將貨物最後送達到根據地。而且雨天、風天、雪天等惡劣氣候的時候,索道也無法運轉。

即便這樣,有了這條進山索道,運送物資進入根據地的速度也大大的加快了。這條索道不光可以運送貨物,還可以運送人員,一次最多可以裝載二十余人上山。在根據地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將人員送至山上。

帶動索道的蒸汽機組所需的燃料煤炭,都是從附近發現的一處煤礦運來的。山西這個地方就是不缺煤,呂梁山兩側就蘊藏著豐富的煤層。根據地工業小組的員工,很容易就在附近尋找到了一處煤層較淺的露天煤礦。

雖然這個露天煤礦的儲量,並不是很豐富,但根據地對煤炭的需求也僅僅是冬季供暖使用。根據地的蒸汽機並不多,也沒有什麽大的企業,所以這個小型的露天煤炭,已經足以滿足根據地近幾年的使用需求了。

這個小型的露天煤礦就在呂梁根據地的附近,這裏也建設了一條小型的索道,幾千名流民正在這裏日夜不停的忙碌,不斷將煤炭運送到根據地,滿足根據地的今冬的煤炭需求。

呂梁根據地經過幾個月的建設,如今已經初具規模。這期間,李明和周林、呂永仁等人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好在根據地不缺勞工,民兵和流民都是最好的勞動力,為了每天能吃飽飯,他們工作的積極性都非常高漲。

這些流民都經歷了災荒,極度饑餓的狀態,令他們至今心有余悸。在這個大災的年月,找到個能管飯的地方真的不容易,大家生怕因為偷懶被趕出根據地。

雖然根據地為流民提供一日兩餐,但根據地的規矩也很多,條條框框加起來有幾十條。只要違反了就會受罰,嚴重的會被趕出根據地,這個時候一旦離開了這裏,結局只能是餓死。所以根據地的管理工作很好做,流民情緒也非常穩定,基本沒有偷懶和怠工的現象發生。

馬上就是冬天了,根據地今年兩萬多官兵和流民越冬的各項工作,必須要在冬天來臨之前全部準備完畢。首先就是根據地越冬住房的建設,好在著山西地區,有著大面積的黃土層,根據地的越冬房屋都可以采用窯洞作為根據地越冬的房屋。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是漢族勞動人民的象征,也是中華民居史上一個古老的建築形式,被譽為“東方一絕”。地處黃土高原東部的山西省,黃河流經大半個省境,沿岸的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梁峁縱橫。

深大一兩百米的黃土層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為窯洞的建造提供了很好的條件。自古以來,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因地就勢,建造了許多別具風格的窯洞。

土窯曾經是黃土高原上最古老、最簡陋、最常見的居所。嚴冬季節,窯洞裏溫度最低也在10℃左右,而且施工簡便、造價低廉。窯洞的地下、四周有厚實的土層,具有防火、防風的功效。長期生活在窯洞裏的人情緒常處於平靜狀態,常見病的發病率很低,因此當地人總結出一句話:地氣養人。

李明帶領大家組織根據地的流民,在根據地挖了大批的窯洞。窯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陽,背靠山,面朝開闊地帶,少有樹木遮擋,十分適宜居住生活。根據地的窯洞,大都采用靠崖式窯洞,在山坡高度允許的情況下,布置幾層台梯式窯洞,類似樓房。

灶台設置在窯洞的外面,窯洞內一側有鍋和灶台,在炕的一頭都連著灶台,由於灶火的煙道通過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公司運來了大批的棉簾子,可以遮擋在窯洞的大門裏面,足以在最寒冷的冬天遮擋風雪。

每個窯洞裏都是三層木架式的通鋪,每個窯洞能安置四五十人,條件比較艱苦。但為了安置更多的流民,也顧不得那麽多了。

公司建委基建處臨時派來了一批經驗豐富的移民員工,他們在流民中挑選了一批有過建房經驗的流民,集中培訓了一段時間以後,就帶著他們進行了緊張的施工建設,在工作中邊學習邊積累經驗。

窯洞中所需的木料,都是就地取材,這個時代的呂梁山區,林業資源非常的豐富,各種喬木、梓木、灌木和各種有性、無性、宿根、木本草類、蕨類繁殖的最佳生存環境和土壤選擇區,幾乎囊括了華北地區所有的植物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