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暮色襄樊(第2/8頁)

賈似道大怒,從此把吳潛恨到了骨頭裏。可他沒用皇帝小舅子的身份叫屈喊冤違抗命令,而是由宋將孫虎臣率領七百名士兵送他上路。

路上猛然遭遇了蒙古軍,賈似道長嘆一聲:“死矣,惜不光明俊偉爾。”他一點都不怕死,只是覺得死得默默無聞,死得沒有價值。

孫虎臣很硬氣,立即領兵沖了上去,想給賈似道爭取些時間逃跑。殺過去才發現,對面是一大群被俘虜的江南百姓,押解的是南宋降將儲再興,手下只有幾十個蒙古的老弱殘兵。孫虎臣沖上去,很快把這一夥人殺散。

賈似道安全進入黃州。

顯然這是在惡搞。鄂州方面危在旦夕,主事者居然置身事外。賈似道通過關系,撤銷了那條混賬命令,重新回到軍隊裏,向鄂州進軍。

他到晚了。忽必烈的軍隊已經在攻城中,他必須沖破重圍,才能進去。他做到了。進去之後在一夜之間就把蒙古軍已經打破的兩處城墻補全,並用大木柵環繞城墻一周。這種效率前所未見,把城外的蒙古軍嚇了一跳,忽必烈不由自主地感嘆,為什麽他的手下沒有賈似道這樣的能人呢?

忽必烈的感嘆是發自內心的,他的軍隊輪番強攻多日也攻不進鄂州,急切中,他命令留守雲南的兀良哈台以最快速趕來支援。兀良哈台立即行動,可是在潭州(今湖南長沙)城下被向士壁攔住。至此形成僵局,蒙古無法得手,而鄂州日漸吃緊。

忽必烈非常苦惱,北方的消息不妙。往常要籌備很長時間的選舉大會不知怎麽回事,很快就要召開了。他的妻子天天派人催他北歸,甚至把話挑明到明說的地步:“大魚的頭沒有了,在剩下的小魚中,除了你和阿裏不可,還能有誰呢?你快回來好不好?”

他的幕僚也警告他,哪怕攻下了整個南宋,阿裏不可如果當上蒙古大汗的話,你也只是個臣子。孰輕孰重一目了然,為什麽還要猶豫不決?

忽必烈再也沉不住氣,正準備撤軍,突然間鄂州城派出了使者。

賈似道要求和談。

很多史書很多人鄙視賈似道在這種關頭搶先和談,給蒙古人搭橋,主動喪失利益。這讓人說什麽好呢?白癡才會這麽想!

賈似道知道蒙古內情嗎?不知道;他有沒有守住鄂州?守住了;堅強抵抗之後提議和平,在長江天險喪失之後,這難道不是一個很適宜的決策嗎?

忽必烈派人進鄂州,裝腔作勢要巨款歲幣,賈似道只答應每年二十萬兩白銀,這比當年澶淵之盟時還要少三分之一。蒙古使者當時就郁悶了,我們現在過了長江好吧,就這個價兒?可是一扭頭,正看見蒙古軍中豎起了帥旗,他急忙下城回去。

忽必烈告訴過他,帥旗一舉,馬上回營,全軍要北歸了。這次的和談,只有蒙古使者匆忙間扔下的一句活話:“他日復議。”

蒙古軍急吼吼奔喪似地撤軍,讓賈似道聞出了些怪味。他派人追擊,殺了殿後的烏蘭哈達部蒙軍一百七十人。賈似道把這一戰功誇大,報了上去。

不管怎樣,空前的危機在他的主持下被化解了。南宋上下一片慶幸之聲,進而對賈似道本人充滿了感激。宋理宗趙昀本人親筆寫了一份詔書,進行官方感激:“……似道為吾股肱之臣,隱然殄敵,奮不顧身,吾民賴之而更生,王室有同於再造。”

這至高無上的贊譽給賈似道帶來了巨大美好的前程,他成了南宋一顆急劇攀升的政治明星。從這時起,賈似道以及南宋有八年的時光在悠遊快樂之中度過。

回望漠北。

忽必烈在北返的同時稱汗,建年號“中統”。這是開蒙古之先河的創舉。在這之前,蒙古的紀年一律是“成吉思汗元年”、“窩闊台汗十年”、“貴由汗二年”或者“海迷失後稱制元年”之類,只有名稱加時間,從來沒有過年號。

可見忽必烈是如何向往漢學,在蒙古人的眼中,他又是多麽的另類。沒過多久,漠北深處的和林,阿裏不可也隨之稱汗。

兩汗對峙,各自指責,開戰在所難免。

要說一下他們雙方各自的實力。阿裏不可作為拖雷系的灶主,繼承了幾乎全部的遺產,手裏握有六十多個蒙古千戶,擁有渾都海六盤山的四萬鐵騎,擁有散處在川陜區域內原蒙哥的一部分軍隊;忽必烈的軍隊要少得多,但長年出征,戰力強盛,個人威名遠超阿裏不可。

最重要的是忽必烈的地盤。他擁有的是漠南、遼右、樂浪、朝鮮、燕雲、西夏、秦隴、貴滇以及吐蕃。兩相對照,他簡直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阿裏不可在這方面輸得一敗塗地,他的地盤“地窮荒蕪,陰寒少水,草薄土瘠,大抵皆沙石也。”這樣的破地方,能有多少物資出產,去供養龐大的戰場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