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韓國戚與趙皇親(第2/10頁)

像趙擴這樣直接用禦筆操作的,實在是極其少見。

留正被掃地出門。繼任者盡人皆知,肯定是趙汝愚。他作為政變的首倡者、實施者,這點利益注定會得到的。

他幾次推辭,趙擴幾次勉強,他終於勉為其難地上任了。

趙汝愚執政,在很大層面上得到了認同。他的學識、資歷、志向,在當時的南宋首屈一指,不管是誰,哪怕是愚悍潑辣的李鳳娘,都沒法否認。

趙汝愚真的有志向,他讀萬卷書,科考殿試第一;他兼資文武,兩途為官鞭辟入裏;他行萬裏路,江南蜀川間見多了吏治貪濁民生凋敝,這讓他的正義感爆棚,使命感叢生。

他決定要傾盡一生之力,把宋朝帶回到北宋中葉時的盛況。兩者間相距不遠,他不信人力不可以回天。他深懷感慨:“……國家自祖宗開創以來,蓋歷二百三十余年,如大廈焉,歲月深矣。棟撓梁折,曾風雨不庇矣。興滯補弊,正有賴於今日。”

振興天下,在他心中不外乎政、儒兩道。政治方面,他自任領袖。精神方面,也就是儒家教派,他選擇了當時的不二人選,那位赫赫有名的大宗師。

朱熹。

這位在中古聖人史上排名第三,僅位列孔、孟兩子之後的“朱子”,終於登場了。他被趙汝愚請出山,擔任經筵,也就是帝師。

這樣的配置,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都挑不出毛病來,堪稱最佳組合。消息一經傳出,天下立即沸騰了,但凡知道點兒帝國往事的人們,都把趙汝愚比作範仲淹、司馬光,而朱熹當然是二程。這樣一來北宋時最了不起的執政者,最偉大崇高的大宗師,都在南宋找到了投影。

這簡直是天不滅中華之元氣,突然間在黑暗中爆發出了光明!於是時人稱這時為“小元祐”。

普天都在同慶,皇宮的深處有一個人低下了頭,開始喃喃咒罵。……趙汝愚,你小子還真擔得起這個“愚”字。為啥你就這麽蠢呢,簡直比留正還討厭、還操蛋!居然敢這樣無視老子、消遣老子!

事情是這樣的,政變進行中,趙汝愚作為執行者,他對同夥們有過許諾。他說,如果成功的話,“侂胄建節,彥逾執政”。

韓侂胄從高級服務員直升為節度使,趙彥逾從工部尚書進入東府。

可是成功之後,尤其是把留正趕走之後,一切都變卦了。趙彥逾找到他,他說:“我輩宗室,不當言功。”於是趙同夥還是工部尚書;韓侂胄找到他,他說:“我乃宗室,你是外戚,怎可論功?”名正言順地,韓同夥還是高級服務員!

那為啥你成了首相?!

韓侂胄怨氣沖天,但還處在暗氣暗憋跟自己較勁的階段。以他善於觀望小心謹慎的秉性,他一定會先潛伏下來,等到時機成熟,能一擊制勝時才會報復。

可不久之後,一件小事卻把他深深地激怒了,讓他忍無可忍地選擇了立即行動。

話說趙擴的寧宗朝的精英分子聚集地比較奇特,居然是知合門事這個位置。除了韓國戚之外,還有一位能人名叫劉弼。這人官職卑微但頗精權謀,平時冷眼旁觀,把朝局看得是清澄見底。至於為什麽一直沒有業績,這就和機遇有關了。

韓國戚那麽大的後台,不也得和他在一個辦公室混嗎?

劉弼最近心裏也有點不平衡,他自負心胸權謀在當時的江南絕對一流,連韓國戚也不在他的眼內。那麽這次的宮廷政變,為什麽趙汝愚選擇的同夥是韓侂胄,卻不是他呢?

至少可以咨詢一下吧。

人有不平,必發之於口。劉弼有意無意地接近趙汝愚,像閑聊一樣地問:“此次新皇登基,韓侂胄頗有些功勞,想來高升指日可待。”

趙汝愚漫不經心地應了一句:“他又有什麽大功。”

劉弼轉身就把這句話告訴了韓侂胄。韓國戚大怒:“好你個趙汝愚,老子沒有大功也沒有過失,為什麽人前背後一點體面都不給我留,你憑什麽如此輕賤鄙視我?!”

但是轉瞬之間他又平靜了下來。

劉弼是不是在挑撥……帶著這個疑問,韓侂胄決定親自去試探一下。他鄭重地前去拜謁趙汝愚,希望能有個好結果,這算是給自己一個機會,也是給趙汝愚一個機會。

按說政變剛剛成功,兩人還是戰友的關系,趙汝愚無論如何也得親近些才是。不料新首相正襟危坐,岸然不語。

韓侂胄很快就告辭了。出來後,他長長地嘆息了一聲:“劉知合沒有誑我。”很好,從此之後,他知道該怎麽辦了。

趙汝愚,有你沒我!

趙皇親輕輕地揮揮手,打發走了韓國戚,仿佛揮袖拂散了一只蒼蠅一樣,只有輕松沒有不安。隨後,他集中精力興致勃勃地開始了自己的宏圖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