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冠絕天下(第3/6頁)

眾使者請示最高價格是多少,一位直學士走上前來,像澶淵之盟裏那樣,在胸前豎起了五根手指頭。宋朝的官員們心領神會,五十萬。

這個價比當年給蕭太後的多多了。

可金國的回應是,價格勉強湊合,帝號是沒有的,最多給個王位。地盤嘛,你們繼續向前,福建、兩廣足夠你們生活了!

比完顏宗翰還狠,之前還只是要求淮南不得有宋軍呢。

宋使們絕望了,突然又聽見金國人說了一句話,“秦中丞安樂嗎?此人元在自家軍中,煞是好人”。

消息傳回,宋廷舉朝震恐。百官異口同聲,要求趙構“散百司而他幸”。說白了就是,你老兄要死要活自己想辦法,離開杭州,閃得遠遠的。俺們這些當官的也要自謀生路,休想大家陪你一起死。

樹還沒倒,猢猻先散。

趙構沉默不語,成熟的皇帝從來都不會被臣子們煽動,他在靜靜地想著自己的心事。使者們帶回來的消息誠然很糟糕,看來金、偽齊聯軍必將進犯,可裏面又夾雜著一絲微妙的轉機……秦檜是金人的好朋友嗎?時隔這麽久,仍然保持著友誼?

當初,趙構隱約覺察到了這一點,卻從沒在金國一方得到證實。

他繼續安靜地等待著,任憑朝堂之上一片混亂。仿佛無論出現什麽,都跟他沒有關系。不久,他終於等到了一個不同的聲音。

首相趙鼎力主迎戰,並且提議把戰爭直接提升到最高規格,由皇帝趙構親征!淮河區域即是決戰地,長江防線是生命線,絕不允許戰火再次燒進江南腹地。

宰相為百僚之首,一言九鼎,他這樣說,沒人敢有異議。其他人只是合夥提出了一個貌似很實際的難題,請問首相,想打可以,由誰去打,難道要皇帝既親征又自將嗎?

這話很刁鉆,南宋自從富平之戰以後,就再也沒有一個軍事上的總統帥了,每個敏感地區都是由某位大將全權負責、自負盈虧的。實際上,南宋已經失去了對各大戰區的控制,只能坐視成敗。

這時,想找個人出來當總司令,談何容易。

趙鼎卻直接點將——張浚。他是富平大敗的主要責任人,還把西軍百年榮耀的牌子給毀掉了,甚至搞得西北、西南同時危險,差點波及江南,覆滅宋室,可這時只有他才能承擔重任,因為他畢竟是有經驗的。

張浚復出,重新成了軍事一把手。這時,他無限感激趙鼎,如果沒有這個人,他不知要熬多久才能重回權力中心。

這位首相真好!

這時,怎麽也得介紹一下趙鼎吧,卻沒什麽好說的。他生於公元1085年,解州聞喜(今屬山西)人。四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進士出身,在升任首相之前沒有任何可以記錄的政績。

在如此風起雲湧的大時代裏,他跟著大隊人馬從開封逃過長江,居然啥事也沒有參與,這人得低調到什麽程度,或者說懶惰到什麽程度呢?

這樣一個人,居然成了首相,並且是獨相。發生這種狀況,只能說他是一個幸運的替代品。到趙構時,宋朝已有十位皇帝,論帝位之不穩,他高居第一位。他比非嫡出的宋英宗、篡位自立的趙光義還要“飄搖”,這就導致了他換宰相的頻率也高居第一位。

據實而論,趙鼎只是他隨意挑選的一個棋子。以上是站在官場的角度看趙鼎的。

如果以趙鼎本身看事情,就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答案。他是建炎南渡以來最強硬的一位首相。之前的每一位宰相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智慧。無可否認,連黃潛善、汪伯彥之流都能算得上有高深智慧的人,更不用說朱勝非有一種能把敵人玩殘的鬥爭智慧。

可有勇氣對付外敵的人卻只有趙鼎一人。由此而論,他是才、德、智、勇兼備,以前之所以沉默,必然有他自己的理由。

很可能是他不想露臉。

這時,趙鼎以首相之權力壓官場,第一,決策抗戰;第二,給張浚復職;第三……請太監吃飯。太監集團在苗、劉事變中大受摧殘,可底氣還在,趙構仍然是那麽愛他們、信他們,搞得是否親征都得和太監們協商之後才能決定。

趙鼎在都堂擺了一大桌,和十幾個頂級太監聊了好半天,才終於讓太監們點頭答應在某些問題上閉嘴。之後,趙構大振神威,發表親征宣言:

“朕為二聖在遠,生靈久罹塗炭,屈己請和,而虜復肆侵淩。朕當親總六軍,往臨大江,決於一戰!”

說得非常好,既孝順,把之前所有的妥協退讓、懦弱無恥都歸於怕囚在遠方北國的父母、兄長等親人受苦,又彰顯了自己的決戰氣度。

這是他百試百靈,可以向當時、向後世、向所有崇尚孝道的中國人交代的理由,無論遇到什麽,他都在這個大前提下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