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如此復燕雲(第3/5頁)

他的計劃完成了,他真的通過聯金滅遼達到了他人生、仕途的最高峰。

接下來是趙佶的盛宴。

時間凝固在公元1123年的四五月份之間,當時趙佶躊躇滿志,他回望歷史,仿佛看到了從太祖趙匡胤以來,直到他的兄長宋哲宗趙煦,宋朝所有的列祖列宗,他們終生努力的,他們無奈嘆息的,那些始終像是夢幻泡影一樣的事情,他都完成了。

滅吐蕃、破西夏、平內亂、復燕雲……這些功績他都做到了,連帶著他史無前例的丹青文采,這樣的人物不要說是宋朝,環顧漢人三千年歷史,誰能與他比肩?!

斯人斯事,必須銘刻碑石,傳之萬代。

精心準備了四個月之後,趙佶命王安中作《復燕雲碑》記此盛事。到這裏,燕雲戰役告一段落,我們也可以稍微總結一下了。

總結無非是經過、結果兩方面。說經過,相信每個人都看得抑郁,宋朝什麽都輸光了,從國力到西軍,從錢財到臉面,前所未有的丟人!

但是,國家事務是政治,政治永遠都只看結果。結果好,一切都好。

所以,我們具體看結局問題。

結局是宋朝聯金滅遼大獲成功,不管燕雲十六州是不是全體收回,至少遼國已經死得不能再死了。從此宋、金兩國成了鄰居,其親密的程度比之前的宋、遼還要緊點。

宋、遼兩國之間有白溝界河,河兩岸各有足夠廣闊的無人帶,雙方不駐軍不設防不修戰備,足以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宋、金不一樣,燕雲十六州,宋得其六,金國得九,目前還有一個自治待定。如此參差不齊犬牙交錯擰在了一起,哪一方想挑事,立即就會擦槍走火。

而且,遼國再不好,也是南北兩院共治,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給漢人同等身份地位的異族國家,在國家性格上基本漢化,一百多年的老鄰居,安穩妥帖,實在是找不出第二家。反觀金國才剛剛開化,哪懂什麽禮儀,甚至在最初的反抗精神下取得重大勝利之後,還能殘存下來多少的良知還不一定。

強大的武力,加上未知的性格,實在是太兇險了。所以聯金滅遼是錯誤的。

這是一種論調,由於不久之後發生的事,它被認為是正解。真的嗎?這要延伸一下才能求證。比如說,不聯金了,不滅遼了。

那麽宋朝做什麽,不外乎兩種。

一,坐山觀虎鬥。這樣的話,任由金國把遼國滅了,燕雲十六州變成金國的屬地。

這樣好嗎?以金國實力,一馬平川地沖下來,宋朝拿什麽抵擋?只怕死得更快更難看。有人會說,宋朝一直置身事外,和金國沒宿怨,金國怎麽會平白無故地打過來呢?

……這話不予置評,實在是沒常識沒知識甚至沒腦子。眾所周知,國與國之間只存在著吞並與反吞並,打壓與反打壓,就連宋、遼之間,也是在澶淵大戰之後互相無可奈何才結的友好同盟。想讓金國只因為宋朝跟它沒舊仇,就放過這樣一塊可口美味的肥肉,簡直是癡人說夢。

二,遼既然打不過金,宋朝又不想和金為鄰,那麽應該怎麽做呢?思前想後,只有一種辦法,即助遼滅金。集合兩國兵力,把最精銳的西軍派到遼國境內去,把金國這個滅世之患消滅在萌芽狀態裏。

這樣好不好呢?

先不要說宋、遼合兵能不能搞定完顏阿骨打,就算戰力足夠,誰能在事先預料到事態會發展到這一步呢?所以,綜上所述,結局都和已經出現的現實一樣,宋、金之間絕無和平的可能。

那麽,為什麽不搶先出手,不惜一切代價把燕雲得到?這樣還可以鞏固哪怕殘缺的北方防線,為未來的大戰做前期準備。

以上做法,有前例證明是理智的。三國時蜀漢伐魏,諸葛亮自己都說,以弱伐強,難保必勝。但“伐亦亡,不伐亦亡,何若伐之”。

只要努力,總歸是有希望的,而坐以待斃,就死定了!

想通了這一點,之後趙佶的行為才有可理解的思路,不然的話,實在是讓人覺得他蠢得可笑、瘋得可憐。在這一年的八月,《復燕雲碑》樹立之後,宋朝做了兩件事。

一,招降張覺。

張覺何許人也?此人大有來頭,他是遼國的進士,戰前任燕雲十六州裏平州的節度副使。本來身為二把手,他無足輕重。但是戰爭爆發前,他的上司平州節度使蕭諦裏豬頭症發作,對百姓態度粗暴,結果群眾的力量很震撼,一擁而上,把蕭諦裏砍了。

張覺接班,成了大領導。他在兩次宋遼戰爭、一次遼金戰爭中非常理智保持觀望,一方面靜等結果,一方面擴充實力,達到了五萬軍隊,一千匹戰馬的實力。

他的平州,就是前面提到的燕雲十六州裏宋六金九,一州獨立的那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