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西線鐵幕(第2/4頁)

範仲淹已經回慶州了。

大順城建起,打破了西北邊疆的格局,西夏方面的白豹城、金湯城等據點變得芨芨可危,尤其重要的是範仲淹的不上當理念,讓黨項人無處發力,根本就找不出砍人的辦法。歷史的解讀是要在很復雜的層面上進行的,在這種局面下,才有的那句流傳千古,但又被恥笑千年的歌謠: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這半點都不好笑,而且也沒有誇張。我個人覺得這兩句歌謠的文字水平很高,因為用詞非常準確。“軍中一韓心膽寒。”

說的是韓琦,他的好水川之戰是失敗了,但作戰的過程,還有黨項人的損失,無論是輸贏兩方面,都疼到了骨頭裏。面對這樣的對手,誰不膽寒?

“軍中一範驚破膽。”

不戰而屈人之兵,自從範仲淹到任,他的轄區就一直平靜,是李元昊跟他有交情?還是說西夏人讀懂了範夫子的本來面目,跟這人沒法打架!

多準確,沒有驚破膽,怎會沒戰爭?

以上是9個月期間宋朝方面發生的前2個事件,後面2個,分別與狄青和種世衡有關。

狄青的浮光略影。

狄青有點像嶽飛,不是說他們的忠勇風格和悲劇人生很相似,而是說他們的資料。嶽飛死後,只二三十年間,他的資料就變成了傳說。在趙構和秦檜的通力合作下,他的人生被刪除了。再沒有充足的官方史料來證明他輝煌璀璨的一生。所以歷代談到嶽飛,總有各種各樣的爭議、懷疑,甚至很多別有用心的人,要把他歪曲成一個莽夫、屠夫,或者蠢人。

那是極端可笑的,是嶽飛的悲哀,更是我們民族的悲哀。竟然這樣來對待自己的英雄!現在說狄青,他的西北歲月同樣很模糊,在民間,他是鬼面戰神,無往不勝。在官方,歐陽修等人都承認,西北爭戰五六年,軍中只得到兩位常勝將軍。

狄青、種世衡。

可狄青是怎樣打仗的,卻只有含糊其辭的寥寥數語——“前後大小二十五戰,中流矢者八,破金湯城,略宥州,屠歲香、毛羅、尚羅、慶七等族,燔積聚數萬,收其帳兩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橋子谷,築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賊要害。嘗戰安遠,被創甚,聞敵至,即挺起馳赴,眾爭為前用。臨敵披發,戴銅面具,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

這就是他在西北的光輝歲月的全部官方紀錄。如果要分析,平心靜氣些,就會發現他比前面所記述的三川口眾將、好水川將軍們強不到哪兒去,何況還有麟府大捷時的張岊在。那麽他的戰神名譽是怎麽來的呢?還有為什麽這樣的成績單,還能在仁宗朝的下一個危機到來時,被任命為南征主帥的呢?

狄青是個很復雜的人,並不完全是以軍功冒升的。

在一般史書裏,狄青的一生,成在武功,敗在文臣。他的悲劇是宋朝猜忌武將,重視文臣的“祖宗之法”造成的。

這話對嗎?沒錯。只是有個很微妙的一點,與文臣的恩怨,都是他自找的。

狄青的官做到指揮使時,主動接觸了一個人。當時的經略判官尹洙。尹洙的官不算高,身份很微妙,在西夏戰爭開打之前,他就是範仲淹、韓琦的好朋友,開戰之後,又在範、韓之間做溝通工作。可以說,他是個絕妙的跳板,與他交往,能迅速跳到西北方面的最高層。

果然,狄青的軍事才能打動了尹洙,把他推薦給了範仲淹和韓琦。史書中記載,“韓、範一見奇之,待之甚厚。”只是厚的方式,卻各有不同。

範仲淹拿出了一套《左氏春秋》,對狄青說,為將者不知古今戰例,不通曉兵法,只是一勇之夫。希望你多學多看,成為真正的將才。

這句話是決定性的。不管狄青與高層接觸的最初願望是什麽,他的命運從這時扭轉。知識是第一生產力,更是第一戰鬥力。範仲淹的一席話,讓宋帝國從此擁有了一位智勇雙全,獨當一面的國之帥才。冥冥中就像有定數,300年間第一人在他去世的那一年,宋帝國面臨又一次危機時,留下了解救的人物。

狄青從此精研史書兵法,再不是那個只知披發沖陣的勇將了。

這是和範仲淹交往的結果,與韓琦就截然相反了。說來這也是命運,之所以會有反差,最重要的一點,首先在年齡的差異上。

範仲淹這時年近花甲,狄青只是個30出頭的青壯年,兩者相差如父子,再加上範仲淹的博大胸懷,自然而然地就把他當後輩學生看待,既教導又愛護,一片溫柔的心腸。但韓琦呢?他倆可真是有緣。

居然同歲,都出生在公元1008年。

關於狄青和韓琦的傳說有很多,從他們兩人剛剛起步時就開始了。1027年,兩人都是翩翩少年,第一次相遇時,是在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