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豺狼的末日(第3/8頁)

眾矢之的,遼軍蜂擁而上,達到了數十道重圍,王繼忠被槍林箭雨淹沒。他身邊的戰士全部重傷,但始終保護著主將殊死戰鬥。一路且戰且行,沿著西山向北突圍,一直轉戰到白城。這時終於到了極限,戰士們傷亡殆盡,他身上的大將服色是那麽的醒目,那是遼人的勛章。

那一天,宋軍沒有生還者。

王繼忠全軍覆沒,他沒能支撐到援軍的到來。當時迫於形勢,王超沒有全軍回師救援,但是派出了另一位副手張旻率兵殺了回去。

張旻和王繼忠一樣,都是趙恒做太子時的親信夥伴,於公於私他都義不容辭。又一場激戰爆發了,虜騎千重,張旻要劈開所有阻擋,才能到達王繼忠的身邊。回望歷史,那一天的張旻奮勇拼殺,身為主將都負傷多處,可是限於實力,他的人馬實在是太少了,無可奈何,只能在遼軍主動撤退之後,他才來到了白城附近的主戰場。只見遍地屍骸……他只能據實回報,王繼忠為國殉難,已經戰死了。

消息傳進了東京開封,趙恒悲憤交集,史稱“聞之震悼。”這就是他的夥伴,無論勝敗,都為他拼盡了最後一分力。他們無負於國家,難道他就要有負於他們嗎?!

趙恒的反應空前激烈,那根深藏在棉花叢中的鋼針,在契丹人、黨項人的不斷欺壓下漸漸地露了出來。他廣泛征集意見,從最上層的東府宰相、西府樞密使到楊延昭、楊嗣這樣的基層軍官都一一問到,最後作出了在北線集結十五萬大軍的決定。

吸取教訓,定、鎮、高陽關三路大軍再不分散,而是全部集結在定州,在唐河兩岸布成大陣。這是整個戰陣的核心,但是兵力的配備與從前完全兩樣了。在太宗的“萬全平戎陣”裏,是步兵為主力,居於陣心位置,兩側才是少量的騎兵,只是大陣的點綴和側應。

但是這座大陣正好相反,步兵在外圍,中心的是騎兵。並且趙恒強調,如果再與遼軍開戰,陣容要平靜,最初只派先鋒、次先鋒挑戰,等待遼軍的沖擊,那樣遼人所面對的就還是像從前一樣的宋軍兵步,試問效果會怎樣?

遼人一定會習以為常的輕松……然後大陣的核心處就會突然沖出大宋的騎兵!

而這只是定州方向的一個陷阱而已,趙恒還給契丹人另外安排了幾處驚喜。在這座大陣以北,最前線的地方,安排了三支全機動的騎兵,第一路由魏能、白守素、張銳三人率領,共六千人,進駐威虜軍城;第二路,由楊延昭、張延禧、李懷巴三將率領,共五千名騎兵,進駐保州(今河北保定);第三路,由田敏、張凝、石延福率領,五千騎兵,進駐北平寨(今河北完縣北)。他們的任務是對沖遼軍的前鋒,如果遼人太多,那麽就放過去。等到後方的大陣和遼軍交戰,就在邊界處把敵人的糧草輜重全都隔斷,並且待機前後夾擊遼軍。

另外為了萬無一失,在定州大陣的偏東方,大名府一帶,再設立四處駐軍。由孫全照等率八千人進駐廣寧邊軍城(今河北蠡縣),李重貴等率五千人進駐邢州(今河北邢台),石普率10000人進駐莫州(今河北任邱北),石保吉率一萬余人進駐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

這樣在大宋的北方防線上就布滿了實力強勁的各個據點,並且騎兵的作用被再次突出。所有這一切從構思到調配,兩個月裏全部完成,就等著遼人再次送上門來,用鮮血和刀鋒來作再一次較量!

但是見鬼的遼國人卻突然間沒消息了,誰知道他們什麽時候才會再殺過來。宋朝龐大的集團軍只能虛懸在邊境線上,時刻警備。這很消耗力量,說起來也多少有些尷尬,但這就是現實,主動攻擊遼國,或者出兵報復,已經是非常遙遠的往事了。

邊境危機,國內繼續出事死人。先是田錫死了,這是個無可彌補的損失,他是當時宋朝公認的最強硬、最尖銳、最敢說話的一位諫議大夫。

翻開史書,田錫的諫議面遍布農業、商務、軍事、政治,幾乎國家的每一個部門的每一件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只是由於篇幅的限制,還有他畢竟只是言官,只能提建議卻沒法定決策,所以在國家大事中才沒有出現他的名字。

這就是中層幹部的一種遺憾,事情幾乎都是他們做的,可是上層建築裏沒有他們的名字,基層的老百姓們也不認得他們,尤其在歷史的長河裏,他們都只是河床底部的鵝卵石,只有在某個特定的時刻裏,河水突然變清澈了,我們才會偶然間看到他們。

下面出事的就是位頂級的大人物,宋朝史上第二位三任宰相的呂蒙正,他突然間病倒。

是在五月間,望都之戰剛過去的一個多月,呂蒙正“暴中風眩”,馬上就支持不住了。這一年他五十七歲,在古代已經是高危人群,趙恒非常緊張,馬上就去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