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我寇準又殺回來了!(第3/6頁)

之後曹瑋就沉默了,但這實在不能怪他,裏面有個秘密。上一次他之所以能突如其來地劫斷了李繼遷的糧道,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軍隊的復雜成分。

很多是內附的熟戶,就是已經投降宋朝的黨項人。就像剛才的李繼周,他就是個熟戶,以前和以後都對宋朝忠心耿耿,但是這時呢?李繼遷已經又一次搖身一變,成了黨項人中興的偶像,一顆前所未見的黨項牌的太陽,那些貌似養熟了的黨項人還會出力嗎?或者說曹瑋還敢在戰場上使用這些人嗎?

此一時彼一時,都成了問題。於是險要關頭,衛居實只能靠自己。戰鬥從最開始就進入了搏命階段,每時每刻都關系著水源和生命,史書稱麟州城“屢出奇兵突戰”,而且衛居實出重賞招募勇士在夜晚順長繩悄悄滑出城外,偷襲黨項人的營地。

很有成果,黑夜之中李繼遷的人馬分不清敵我,自相殘殺,傷亡慘重。但是時間卻是麟州城最大的敵人,衛居實已經不分晝夜的戰鬥了,可是一天一天地過去,水……麟州城還是沒能奪回水源地。

這時遠在開封的皇帝趙恒也坐不住了,麟州危急,李繼遷竟然打進了宋朝國境,這在事前絕對沒法想象!匆忙之中,他只來得及用最快的速度向麟州全城傳旨,令軍民人等合力守城,有功者重賞,環、慶都部署以下的高官任選!

但這都是假招子,這時就算把大宋朝西府樞密使的頭銜加到衛居實的頭上去,難道就能讓李繼遷打半個寒戰?真正的決定性的力量來自北方第一重鎮太原,以及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

雨中的麟州城得到了上天的恩賜,接下來並州、代州副部署張進(最強方面軍的副統帥)突然出現,他是親自率軍赴援的,到時戰爭才進行到第五天。李繼遷再次露出了貪狼本色,強敵來到,他根本沒敢接戰,立即就撤退了。不過也難怪他,就在這五天裏,他的兵已經死了一半,都一萬多人了!

這就是當年麟州之戰的慘烈,五天之內見分曉,攻擊的一方都死傷過半,防守者的處境更加可想而知。尤其兇險的是,衛居實和李繼遷都不知道,張進是私自帶兵殺過來的,他沒有皇帝的詔書!

太原府的重兵是不奉詔絕不允許動用一兵一卒的,以潘美當年的威望,在救援張齊賢時,還被趙光義硬生生地從半路上擋回去,想想張進冒了多大的風險?慶幸的是,事後趙恒沒有責備,而是特意下詔獎勵張進,這是個巨大的鼓勵,宋朝邊關將士的枷鎖似乎從這時起又松動了一些……

但這只是個美麗的錯覺,宋朝的軍人們幾乎是立即就清醒了過來。事情的起因是北方的前線總帥王顯因為年老辭職了,得有人接替他。人選沒有爭議,是按順位上浮的。

王超。

此前他就是王顯的副手,這時被從西線緊急調回,到北方重操舊業,他的副手是王繼忠和韓守英。至於西線,自有王漢忠替他背黑鍋。

記住這些名字,包括已經辭職,退出軍界的王顯。此後歷史的走向與他們緊密相聯,牢不可分,尤其是王顯。他自己都不會料想到,一個曾經的樞密使頭銜竟然能對宋、遼兩國的戰局,還有不久之後東亞地區最大的那次對抗與媾和起了那麽重要的作用。

回到王超。他上任之後第一次被皇帝接見,就提出了兩個要求。第一,希望把莫州、北平寨、定州方向的騎兵大陣前移,達到保州和威虜軍城之間;第二,在王顯時期,除了騎兵大陣的主力軍團之外,一些特殊的將領,比如張凝、魏能、田敏、楊延昭、楊嗣等人都擁有自己的一支軍隊,被稱為“奇兵”,不歸三路部署司的指揮。現在王超要求把他們都劃到自己的名下,讓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北方總帥。

平心而論,在純軍事角度上,這些要求都不過分。稍微想一下前面的戰績,就能發現王超都說在了點子上。

第一點,大陣不前移,離邊境就太遠,如果像上次那樣戰爭突然爆發,根本就沒法及時反應。其結果就還是只能由張凝、二楊的部隊去和遼軍的主力抗衡,上一次是勝了,可不會總那麽幸運吧?

第二點,其實是最基本的常識,統一指揮,只有統一了指揮,才能打集團軍作戰的龐大戰役,這難道有錯嗎?從這個意義上講,上一次的勝利只不過是僥幸,是那場大雨,還有二楊、李繼宣、秦翰等人自發性的積極配合,才拼出了那場勝利。這不是常勝之道,必須得改。

但是趙恒全部否決。他很溫和地回答王超,說不必急於和遼軍決戰,保持原狀,你上任去吧。然後轉回頭向各位宰相、樞密使大人們發問——還有別的人選嗎?把王超換了。

別怪趙恒,這不僅是大宋朝的官家們,就算是唐、甚至對外軍事戰績最成功的漢武帝劉徹都不見得會同意的要求。用人不疑,可是真要用後不悔就太難了。衛青、霍去病給他帶來了輝煌的勝利,可是後面的李廣利就讓他追悔莫及。像王超這樣當面要權,要是答應了,你信不信他下一步就會連監軍都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