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西魏的『脫貧』之道(第2/5頁)

“前途無量”的宇文泰,在鎮壓萬俟醜奴4年後就得到了機會。公元534年,這時候的賀拔嶽已經平定了整個關中地區,成為真正的“關中王”,而中原方面的政局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原本是賀拔嶽領導的爾朱榮,在中原的內戰中不敵東部的高歡,被殺得全軍覆沒。懾於賀拔嶽在關中平原的勢力,高歡起先采取了通好政策,利用自己挾持魏孝武帝“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條件,冊封賀拔嶽為“關西大行台”。這時候已經是賀拔嶽心腹的宇文泰,力勸賀拔嶽不要接受這個任命,認定高歡必不能容他,然而胸無大志的賀拔嶽沒有聽進這個建議。事實果然如宇文泰所預料,不甘賀拔嶽稱霸關中的高歡,秘密收買了駐守平涼的侯莫陳悅,竟於是年春天將賀拔嶽殺害。關中地區登時陷入到混亂之中,關鍵時刻,賀拔嶽的部將推舉宇文泰接替賀拔嶽之位,率軍向侯莫陳悅復仇,當時的侯莫陳悅,已經接管了賀拔嶽的大部分軍隊,並有大批關隴士族的支持,且占有了關中重鎮長安。宇文泰方面,擁戴他的,大部分都是賀拔嶽麾下的中下級軍官,尤其是和宇文泰一樣出身起義軍後被“招安”的軍將們,實力遠遠不如侯莫陳悅。但是宇文泰迎難而上,硬是繞過了侯莫陳悅的層層包圍,率領精銳騎兵閃擊長安,一招“黑虎掏心”直接將侯莫陳悅擊垮。就在同年,一個天大的餡餅又砸在他的身上。被高歡挾持的魏孝武帝,因不忍高歡的專權,和高歡“窩裏反”了,兩家打了半天,魏孝武帝最終不是高歡的對手,倉皇逃進了關中平原。宇文泰抓住機會,擁立魏孝武帝在長安登基,建立了西魏政權,從此正式和高歡家族分庭抗禮。

觀宇文泰建立西魏早期的局面,幾乎所有的明眼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看法:他被東魏擊敗甚至滅亡,是早晚的事情。

表面上看,宇文泰短短幾年三級跳,掌握了廣闊的關中平原,是撿了一個大便宜,其實卻是一個爛攤子。當時的關中平原,早就不復傳說中的富庶景象。從五胡十六國開始,關中平原就湧入了大量少數民族,到了北魏時期,關中的民族構成可謂“戎狄近半”,包括了匈奴、鮮卑、丁零、羌、氐等各類少數民族,在鮮卑王朝的統治下,這些人的出路大都只有一條——當兵。北魏孝文帝改革後,軍人地位日益下降,下層兵戶負擔沉重生活困苦,矛盾日益激化,所以從北魏末期開始,大規模的抗暴運動不斷發生,包括葛榮、破六韓拔陵、萬俟醜奴、蓋吳等起義軍,都把關中地區當做活動地帶,常年的戰亂,導致關中地區生產破壞嚴重,人口銳減。比如關中著名的大州歧州,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期,曾經有人口30萬人,到了宇文泰建立西魏時,竟然只剩下3000多人,這樣一個經濟殘破的爛攤子,自然是無法與東魏相抗衡的。

而更重要的原因,卻在於宇文泰自身,作為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梟雄,他的名分實在不配。東魏的創立者高歡雖然也是貧寒出身,但高歡畢竟是鮮卑北方官宦家庭的姑爺,在高歡的身後,是一個掌握重兵的鮮卑軍閥集團,宇文泰卻不一樣,他原本就是窮大兵出身,又有不光彩的“逆賊”身份,在鮮卑士族的眼裏,自然是身份低下,在漢族大族的眼裏,也是名分極不配。所以在賀拔嶽死後,雖然侯莫陳悅屬於“篡立”,但因為身份原因,當時的關中大族,還是一邊倒的支持了侯莫陳悅。在出身決定身份的南北朝時代,宇文泰的這一身份鴻溝,無疑是他成就大業的重大障礙。

但也正是這個身份問題,奠定了宇文泰施政的主要特點——漢化。比起高歡因為依托鮮卑軍閥勢力,而采取“大鮮卑主義”政策,宇文泰反其道而行之,主動與關中大族合作。其實在他跟隨賀拔嶽打天下時期,與關中當地的漢人就保持了非常良好的關系。在他南北征戰中,不斷有漢族地主為他提供錢糧,甚至派遣鄉兵助陣,他早期的嫡系軍隊中,就包括了許多漢兵漢將,在他挾持魏孝武帝登基,建立西魏之後,與當地漢族大族的合作,也成了他主要的國策。所以從西魏建立開始,就以其鮮卑軍閥為核心,不斷吸引漢族世家大族參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宇文泰的重要謀臣蘇綽。

蘇綽是陜西武功人,年輕時候就以“博覽群書,尤善算術”著稱,他得到宇文泰的賞識,是公元534年宇文泰占領長安的時候。當時的宇文泰,自以為已經占有關中,一派志得意滿的氣概,特意邀請滯留在長安的各家族子弟飲宴,在飲宴期間,面對洋洋自得的宇文泰,蘇綽不動聲色的一句“將軍此時禍將至也”,引起了宇文泰的側目。面對宇文泰的怒視,蘇綽不慌不忙,絲絲入扣地分析了此時宇文泰所面臨的問題,包括“民窮”、“財盡”、“人心不定”等,有理有據,很快讓宇文泰心悅誠服。從此開始,蘇綽就成了宇文泰身邊的重要謀士,這不僅僅是蘇綽個人命運的轉化,更是宇文泰統治政策的改變。這之前的宇文泰,因為出身於下層軍人,對於關中的世家大族並不感冒,他最多只是和當地的寒門地主有過合作,但是在蘇綽之後,宇文泰的政策,調整為與關中漢族大族之間的全面合作。很快在蘇綽的主持下,宇文泰出台了“六條詔書”政策,這六條詔書,包括清心、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訴、均賦稅六條。六條之中,其中的“清心”,指的是帝王要提升個人的修養;“教化”,指的是帝王要重視教育,建立學校,普及漢族儒家文化;“盡地利”,指的是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恤獄訴,說的是要嚴明刑法,清明吏治;均賦稅,就是要減輕老百姓負擔,輕徭薄賦。這幾條內容,大多屬於封建社會都曾出現過的仁政,但唯獨“擢賢良”這條,在宇文泰的政權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義,“擢賢良”中,首先是要恢復曹魏時期的門閥制度,即取材首先要憑門第,這一點是為了籠絡當時在關中依然具有巨大勢力的士族們,但是同時又有“賢良”的要求,即在選拔門閥子弟的時候,要以“賢良”為先,關隴士族的英才們,也就因此被宇文泰所用。比起東魏的高歡來,宇文泰這招顯然要高明得多,東魏的士族們雖然也與東魏政權合作,但一則良莠不齊,反而激化矛盾,二則高歡的“大鮮卑主義”,也導致了與士族之間的多次內耗。而西魏的鮮卑軍閥與當地漢族士族,卻因此實現了“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