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南北朝文化的『百家講壇』(第2/5頁)

因為他的“寬厚”影響,整個南朝,形成了一種非常寬松的政治氛圍,尤其是在思想和言論上,提倡自由討論。這種風氣並沒有因為蕭道成3年後的過世而結束。蕭道成去世之後,即位的是蕭道成的兒子齊武帝蕭賾。這個蕭賾雖然在皇帝的稱謂上,有一個“武”字,卻是一個繼承了他父親“寬厚”之風的人。蕭道成在臨終前,對他最重要的囑咐,就是要善待自己的兄弟親人。這一點被他不折不扣地執行了,齊朝這父子兩代在位時,無論是皇族之間的關系,還是士族之間的關系,都顯得非常和諧。雖然蕭賾是蕭道成的兒子,但是從年齡上說,蕭賾只比蕭道成小13歲,即位的時候,已經是一個穩重的中年人了,無論性格還是當時的內外形勢,都使蕭齊政權形成了其“寬厚自由”的執政方式,尤其是在思想文化上。

蕭齊采取了優禮士族以及皇室的做法。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給予皇室很高的地位,並通過一切手段,來拉近皇室與士族的關系。讓出身低微的蕭家盡可能多地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其中“西邸”,就是蕭家皇室拉攏士族的手段之一。

所謂西邸,就是蕭齊的皇室成員——齊武帝蕭賾的次子蕭子良的一座府邸。蕭子良在蕭道成家族中,是一個另類人物。蕭道成武將起家,但是他本人很喜歡儒學,做軍閥的時候就很優禮文士,這一點被蕭子良繼承了下來。蕭子良年輕時候,就喜歡詩詞歌賦。後來蕭道成得天下後,因為蕭家本身出身低微,在朝廷裏沒有根基,就大力重用本家族成員,蕭子良也因此得到重用。蕭道成登基後,大部分的世家大族和他都是面和心不合,畢竟一個出身低微且功勞有限的軍閥,在當時是很難得到認同的,而拉攏世家大族,也是蕭道成當時必須要采取的措施,最合適的人選,莫過於蕭子良了。他本身就有“仁政”的名聲,在做地方官的時候,就曾經違背劉宋皇帝的命令,擅自開倉賑濟災民,他還曾做過安南長史,在地方上歷練過,是個頗有行政經驗的人。蕭道成登基後,蕭子良被封為竟陵王,擔任司徒,隨後他在公元487年,在建康西面自己的府邸,開始舉辦各種各樣的飲宴,這樣的飲宴,大約是每隔三五天就有一次,邀請的對象是兩類人,一類是世襲的世家門閥大族們,一類就是在當時出身低微,卻頗有影響力的文人甚至科學家。這樣的選擇是很有意味的,既要拉攏士族,又要和寒門們結成統一戰線。而飲宴的內容,一是飲酒看歌舞,二就是相互聊天,甚至還有詩文唱和。這本來是一種促進高層“和諧”的政治行為,無意之中,卻促成了南北朝文化的勃興。

在蕭子良的西邸之中,聊天的內容,一是文學,二是哲學。文學話題,一般就是指當時的詩詞歌賦;哲學話題,就是當時最為流行的佛學。這時期的南朝,是佛教大興的時期,杜牧詩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就是這個時期的寫照。而在文學唱和的過程裏,蕭子良的西邸之中,有8個最傑出的人物,他們是範雲、蕭琛、任昉、王融、蕭衍、謝朓、沈約、陸倕8人,這是當時8個最傑出的文學家,號稱“竟陵八友”。8個人中,後來最著名的,就是取代齊朝建立梁朝的蕭衍,他就是後來的梁武帝。其余的7個人,沈約是《文心雕龍》的作者,其他的幾位,也都是當時傑出的文化名人,而且他們中絕大多數,都出身於不被世家大族所待見的“寒門”。同樣經常參加西邸集會的,還有祖沖之這樣的科學家,祖沖之還受蕭子良的囑托,幫助他制造了祭祀用的奇器。說這時候的西邸是當時中國最盛大的文化盛宴,那是毫不過分的。

有關西邸的歷史典故中,最著名的就是西邸的“辯論賽”。在西邸的飲宴中,來賓們經常就某一個話題展開辯論,這類話題最早是文學話題,後來有了哲學話題,再後來也有了政治話題。比如著名的無神論者範縝,就是在這裏成就了他的傑出著作《神滅論》,當時的範縝,因為他在地方上的政績,被邀請到西邸做賓客。他第一次來到西邸,就趕上了這裏在討論“哲學問題”,當時的來賓們大部分都是佛教徒,開始討論佛教的因果報應,範縝隨即起來反駁,用有禮有節的論據,駁得在座的權貴們無話可說。隨後一場關於佛教的大討論就在西邸展開了,之後的十多次西邸飲宴中,權貴們成群結隊,輪流和範縝進行辯論。口水戰打得熱鬧,範縝越辯越精神,更不斷豐富自己的思想,最終完成了震撼整個中國歷史的《神滅論》。在當時佛教流行的形勢下,範縝這麽做顯然是離經叛道的,要是放在高度專制的封建王朝,範縝至少也要下個“文字獄”,但在當時,雖然範縝的思想不被大多數權貴們所認同,但他還是得到了最基本的尊重,身為竟陵王的蕭子良,也只是托人委婉地勸說範縝改變自己的思想,在遭到範縝嚴詞拒絕之後,反而對他深深敬佩,並沒有難為他。後來蕭齊滅亡,梁武帝蕭衍登基,身為佛教徒的蕭衍嫉恨範縝,但最終沒有將範縝治罪,只是把他平級調動到了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