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被傳說的『潛伏』崔浩(第2/3頁)

在暫時度過了自然災害後,北魏馬上又面臨著新的考驗:此時已經掌握了南方東晉王朝大權的劉裕,發動了對北方後秦政權的進攻。當時的後秦,是北方各政權中比較強大的一支,和北魏唇齒相依,後秦遭到攻擊後,立刻向北魏求救,這個時候的北魏也面臨著嚴重問題。北魏的北邊,就是著名的柔然遊牧民族,此時也在大舉進攻北魏。究竟是北上抗擊柔然,還是南下救援後秦,北魏朝廷猶豫不定,大家也莫衷一是,這時候的崔浩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都不救。崔浩認為,如果這個時候北魏貿然進攻劉裕,不但很可能失敗,並且北方柔然部落會趁機南下,大肆攻掠北魏州縣;但如果北上抗擊柔然,劉裕很可能掉過頭來攻打北魏。所以北魏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借道給劉裕,讓他進入關中平原與後秦決戰,然後無論勝敗,他都會元氣大傷,到時候只要斷掉劉裕的歸路,劉裕的北伐軍必定會全軍覆沒,而遭到重創的後秦,也從此無力和北魏抗衡,關中平原也注定會落到北魏之手。崔浩極力勸說北魏明元帝聽從他的主張,甚至說這是“一勞永逸定南北”之計。崔浩的這個計謀,就是三十六計中的“隔岸觀火”,如果照他的計謀,劉裕和後秦會相繼被北魏消滅,而東晉政權也會因此元氣大傷,如果那樣的話,不要說北方的統一,就是天下一統,也很可能會在北魏明元帝手中完成。但是在這個關鍵時刻,明元帝並沒有聽從崔浩的建議,他認為崔浩這個建議太不切實際,因此自作主張,答應了後秦的求救,發兵攻打劉裕。事實果然如崔浩所料,北魏軍隊遭到劉裕的截殺,被劉裕的重裝弩外加戰車打得潰不成軍,傷亡3萬多人,而柔然也趁機南下,北魏抵抗柔然的六鎮,被擄掠了5萬多人口,傷亡極其慘重。北魏多年以來積攢下來的家底,在這場動蕩中差點一次性賠光。幸虧崔浩提出建議,要北魏堅壁清野,修築堡壘,牽制劉裕的進攻,這才讓劉裕沒有趁機反戈一擊,否則的話,劉裕做到的,就不僅僅是平滅後秦,而是吞並整個北方了。

崔浩的“隔岸觀火”之計雖然沒有奏效,但卻讓他繼續得到了北魏明元帝的信任。或許是為了回報崔浩,北魏明元帝還給了崔浩另一個職務:太傅,也就是太子拓跋燾的老師。這個職務非同小可,這就意味著崔浩不但得到了北魏明元帝的信任,將來還可能成為下一任皇帝的重臣,在當時的北魏朝廷裏,這樣的身份,可以說是位高權重。對於拓跋燾,崔浩耐心培養,他對拓跋燾最大的影響,就是為拓跋燾講習中國的各種兵法,很快他發現,拓跋燾軍事上的領悟力非常強,這也讓崔浩感到了不安。在北魏另一個漢臣盧度世的筆記裏,說崔浩在成為拓跋燾老師後,曾經憂慮地對身邊的子女說,太子如此喜愛征戰,將來很可能是一個暴君,我們家族子孫的災難很可能要發生了。事實證明,他說對了,只是家族的災難,沒有發生在他子孫的身上,而是發生在了他自己的身上。

這時候的崔浩,正在他人生裏最得寵的時候,公元423年,拓跋嗣去世後,拓跋燾即位,即歷史上著名的北魏太武帝。這個時候的北魏,經過拓跋嗣在位期間常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已經大大增強,而當時的中國北方,原本強悍的後秦已經亡國,和北魏有世仇的夏國也已經衰落,有能力統一北方的,就只有北魏王朝了。但是在統一的路線圖上,北魏面臨一個很糾結的選擇。究竟是先打北方的柔然汗國,還是先滅掉一直威脅北魏的夏國。在多數大臣的眼裏,滅掉夏國是必須的,因為夏國有豐富的物產,如果得到夏國,就能夠補充北魏的實力,而柔然居住在草原地區,素來貧困,且他們以騎兵作戰為主,來去迅捷,根本不容易消滅,勞師遠征的話,很可能勞而無功。關鍵時刻,又是崔浩唱反調,他堅持認為,必須首先消滅掉柔然,否則統一北方無從談起。因為長年以來,柔然對北魏的政策就是“遠交近攻”,如果北魏攻打夏國,柔然勢必會從背面襲擊北魏,那樣的話,滅掉夏國是不可能的,所以攻打柔然,就是要解除北魏統一北方的後顧之憂,這一次拓跋燾聽從了崔浩的決定。大軍出發前,南朝劉宋政權突然屯兵邊境,大有進軍北方的姿態,此事又一次引起了朝臣的恐慌,崔浩卻自信地斷定,劉宋絕對不會北進,他只是虛張聲勢,防備北魏南侵而已。事實證明,崔浩還是對的,在攻打柔然之前,崔浩給拓跋燾上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八個字,成為拓跋燾攻打柔然的座右銘,結果這一戰,柔然幾乎全軍覆沒,之後幾十年裏,一度無法威脅北魏。北魏的政權,也就這樣穩固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