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北魏是這樣煉成的(第4/6頁)

拓跋鮮卑的再次發展壯大,是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之後的事情。公元383年,北方前秦政權與南方東晉政權爆發了淝水之戰,結果東晉政權以少勝多,以8萬軍隊擊敗前秦83萬大軍,上演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神話。原本統一的北方大地再次分崩離析,苻堅征服的各個國家紛紛復國成功,其中也包括拓跋鮮卑以及他們當年建立的代國。

領導拓跋鮮卑完成復國大業的,就是著名的拓跋珪。他是拓跋鮮卑走向輝煌的又一個重要人物。作為拓跋家族的直系後裔,拓跋珪在公元386年,由部下們擁立復國成功,重新恢復了“代王”的稱號,這個稱號是東晉王朝冊封的,為了表明自己的政權與東晉沒有關系,他又改成了“魏”。其實這次改名,本身就是一個“政治平衡”,當時擁戴拓跋珪的鮮卑貴族,相當多是守舊派,改個新名,是為了照顧他們的要求。拓跋珪是什翼犍的孫子,最後也繼承了什翼犍沒有完成的漢化理想,在北魏的歷史上,他被稱為魏道武帝。

拓跋珪建國之後,很快打敗了當年夾擊什翼犍的鐵佛部落,為他的祖父報了仇。這個鐵佛部落是匈奴人的政權,後來在中原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夏國,湧現出了一位著名的君主赫連勃勃。這時候被拓跋珪打敗,也注定了他們最後要被拓跋家族滅亡的命運。

打敗鐵佛政權,拓跋珪重新控制了河套草原地區,這樣一來,當時北方最大的產馬基地,就牢牢地抓在了他的手中。在南北朝的戰爭,尤其是中原的戰爭中,騎兵的優勢,會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這時候同樣屬於鮮卑民族政權的後燕,向拓跋珪索取馬匹,這個後燕是慕容家族所建,地盤包括今天的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雖然他們沒有戰馬,但是經濟富庶,也是拓跋珪的一個強敵。公元395年,後燕皇帝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寶統帥重兵,進攻拓跋珪,雙方在五原地區開戰,這一場戰鬥中,實力明顯不如後燕的拓跋珪,采取了正確的戰術,他故意節節敗退,用誘敵深入的戰術,把慕容寶引誘到了黃河的北岸。是年十一月,勞師襲遠的慕容寶人困馬乏,決定先撤軍,拓跋珪抓住戰機,用兩萬輕騎兵快速包抄,在敵人回去的路上將其包圍,一場激戰全殲了慕容寶8萬大軍。慕容寶僅以身免,這一戰後燕5萬多人被俘,大多數被拓跋珪活埋。第二年,拓跋珪乘勝追擊,一舉攻占後燕的河北領土,後燕的殘余力量不得不逃到了遼東地區。公元398年,拓跋珪定都山西平城,這也是北魏王朝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的都城。

與後燕的戰爭,確立了拓跋珪北魏在北方各政權中的強者地位,尤其是軍事上的強勢。這時候的拓跋珪,面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經濟貧困,他所占有的河北、山西以及河套地區,都是北方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尤其是經過多年戰爭的破壞,更是經濟凋敝,在這種局面下,拓跋珪采取了“屯田”的政策。從公元394年開始,他就不斷派遣軍隊在河套地區屯田,滅亡後燕之後,又把俘虜來的幾十萬漢人,統一安置在山西平城周圍。這時他獨創了一個政策,叫做“計口分田”,也就是按照人丁來分配土地和耕牛,這個決定看似簡單,但對於整個南北朝來說都有深遠的意義,著名的均田制,從此開始形成。在中原地區陷入戰亂,南朝政權由於士族壟斷,經濟日益僵化的時候,拓跋珪卻采取了一個超越所有政權的先進農業政策,這個政策不但影響了北魏的發展,更對後來的隋朝和大唐,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在當時的直接意義是,原本是一片牧場的內蒙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從此阡陌縱橫,荒廢的土地重新耕種,北方農業開始恢復發展起來。

拓跋珪在滅亡政權後,和他的祖父一樣,開始拉攏漢族士大夫,當時後燕的漢族人紛紛結寨自保,抵抗拓跋珪。對此拓跋珪采取了拉攏政策,他主動拉攏河北最大的兩個家族張家和崔家,在這兩個家族的支持下,他很快穩定了在北方漢地的統治。但和他的祖父一樣,這時候拓跋鮮卑內部反對漢化的暴動再次發生了,公元397年,拓跋珪的堂兄拓跋順以拓跋珪破壞祖制為名,在雲中發動了叛亂,雖然被鎮壓,但鮮卑貴族的暴動,依然此起彼伏。就連拓跋珪本人,也沒有避免祖父的悲劇,晚年的拓跋珪,因為他的幾個兄弟連續反對他,精神陷入苦悶,甚至一度不得不以“寒食散”來排解精神上的痛苦,以至於精神失常。而反對卻不因他的苦悶而停止,公元409年,拓跋珪的兒子拓跋紹發動謀反,將拓跋珪殺死,北魏一下子走到了一個歷史的拐點上。關鍵時刻,拓跋珪的太子拓跋嗣,在漢化派的支持下打敗了拓跋紹,最終重新奪回了政權。北魏,也就避開了這個歷史的暗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