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把匈奴打到歐洲(第2/3頁)

在西域的爭奪戰裏,北匈奴再次獲得了暫時的勝利,接著,卻是永遠的失敗。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北匈奴勢力的持續衰微,恰恰是在從東漢手中重奪回西域之後,衰微的原因,是天災。

在北匈奴重新占有西域的公元75年,西域即遭遇了“極端天氣”,之後連續8年,西域每年春天都幹旱,冬天極度酷寒,甚至是輪番的暴風雪災害。老天爺似乎也在成全放棄西域的漢帝國。

這樣的極端天氣,對北匈奴的打擊無疑是極其沉重的,特別是以遊牧經濟為主的他們,牛羊牲畜被大量凍死,衣食無著,想壓榨西域諸國,可歸附他們的西域各國,也各個窮得叮當響,甚至不少人開始懷念起了漢帝國。漢帝國在時,一旦遇到這種情況,都會發大量的米糧賑災,視西域國民為自己的子民,但北匈奴卻視他們為奴隸,內外交困之下,北匈奴更是眾叛親離,為了彌補“極端天氣”帶來的損失,北匈奴不惜血本,冒著全軍覆沒的危險開始長途奔襲,意圖劫掠漢地,可這招不幸失算,他們先想劫掠遼東,沒想到東部草原住著的,是已經成為漢帝國子民的鮮卑人、烏桓人,想劫掠東漢的河北、山西、陜西各地,沒想到南部草原住著的,是被他們趕走的南匈奴人,想劫掠河西走廊,這裏早有漢朝精銳的河西軍枕戈待旦。連番的侵擾,最終都以慘敗而告終。眾叛親離的北匈奴,離末日也越來越近了。

這時期漢帝國看似和北匈奴無關緊要的一場政治變動,也加速了北匈奴末日的到來。公元88年四月,一直對開疆拓土沒有興趣的漢章帝病故,其四子劉肇即位,就是東漢歷史上的漢和帝。劉肇本來是不具備即位資格的,但他被漢章帝的皇後竇氏收為養子,符合了中原王朝“立嫡不立長”的皇位傳承制度,即位也就順理成章。此時的劉肇只有9歲,恐怕連匈奴在哪裏還搞不清楚。這時候的國家大權,落在了其養母竇太後手裏,竇太後所倚重的權臣,就是一貫主張對匈奴實行強硬政策的主戰派人物——大將軍竇憲。他是竇太後的兄長,也是此時漢帝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他的掌權,標志著漢帝國對匈奴的打擊,將進入最後的總攻階段。

在當時的東漢政壇,比起早年的外戚竇固,竇憲是一個極其囂張跋扈的人,漢章帝在位的時候,他就因為侵奪公主的土地,差點被漢章帝拉出去砍了。權傾朝野之後,竇憲更是目中無人,甚至到了睚眥必報的程度,先前得罪過他的人,都要找個理由報復回來。但這個人也是個打仗的好手,特別是新近掌權,當然要通過戰功來立威,打擊的對象,就是北匈奴。對竇憲來說,想要壓服朝野的反對派,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徹底消滅苟延殘喘的北匈奴。

所以公元88年,漢帝國再次討論對北匈奴的用兵問題,軍方的將領們都主張出兵,但文臣們卻堅決反對,特別是司徒袁安集合了一幫文臣,反復上書反對,理由也是當年的那幾條,對蠻夷不用追殺,趕跑就行了,打仗就要花錢,當然他們更擔心的問題是,連續的對外戰爭,會造成軍人集團勢力的坐大,外戚勢力的膨脹,這樣文臣們的日子,就相當的不好過了。

但竇太後是不管他們是否好過的,打仗能給竇憲立威,也就意味著能給竇家外戚集團立威,再說北匈奴已到了晚期,如此潑天大功,自然不能放棄。事情就這麽定下來了。竇憲統帥大軍,與南匈奴合兵,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大舉反擊戰。是年六月,漢軍出朔方,與北匈奴軍在涿山激戰,一舉打破之,隨後一路追殺,直殺到今天內蒙古杭愛山下,一路僅招降俘虜北匈奴就有20萬人。這次出兵是對北匈奴毀滅性的打擊,得意洋洋的竇憲也分外高興,在杭愛山勒石記功而還,可謂對當年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有樣學樣。這場酣暢淋漓的大勝,就是後來宋朝名臣範仲淹心向往之的“勒燕然山”。

燕然山之戰對北匈奴的打擊可以說是毀滅性的,當時北匈奴的整個人口不過幾十萬人,一場廝殺連投降帶被俘,北匈奴幾乎損失了一半以上的人口,這場打擊的災難性,甚至超過了西漢時期衛青霍去病的漠北之戰,和東漢的戰爭確實不能再繼續了。東漢方面,先前反對出兵的司徒袁安,在竇憲獲勝後,火速提出了招降的建議,認為這將是一勞永逸解決匈奴問題的好機會。依照袁安的建議,漢朝派梁諷等人為使者,去北匈奴藏匿的巴爾喀什湖地區招降,在梁諷的勸說下,窮途末路的北匈奴單於最終動心了,他們準備效仿南匈奴,徹底向漢朝投降。如果此舉成行的話,恐怕後來匈奴騎兵肆虐歐洲的大戰,也就不會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