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明朝的『越南戰爭』(第3/4頁)

永樂八年二月,朱棣北伐蒙古大勝,在成吉思汗的家鄉斡難河大破蒙古韃靼可汗本雅失裏,得勝還朝時,趁朱棣“心情好”,陳季擴再派使者請求冊封。這次的使者極盡拍馬能事,引得朱棣“龍顏大悅”,封陳季擴為“交趾布政使”,一心想求封王的陳季擴大為不滿,變本加厲,擴大叛亂,鎮守安南的沐晟無能,無力與之交鋒,只能收縮防線,勉強自保。盛怒之下,朱棣於三月再派張輔下安南。張輔到任後即出重手,先斬了此前作戰不力的都督黃中(多邦之戰率先沖鋒的“敢死隊”隊長),激得軍心大振,繼而於八月再戰神投海,在沒有大型戰艦的情況下,組成小船突擊隊,大破安南叛軍水師,繳獲敵船400艘,攻克陳季擴老巢義安。永樂十一年十二月,張輔與沐晟合軍,同陳季擴在今天越南老撾交界的愛子江決戰。陳季擴動用戰象8000頭沖擊明軍。張輔多謀,命令明軍神箭手瞄準,“一矢射象奴,二矢射象鼻”,結果群象大亂,反而倉皇回逃,沖垮安南軍陣,陳季擴全軍覆沒。經撒網搜捕,終於永樂十二年一月在老撾蒙冊將其全家活捉,至此持續數年的安南簡定之亂徹底平定。成功平亂後,張輔押解陳季擴全家歸京。朱棣命原交趾副指揮使李彬接替張輔,督師安南。

張輔之所以屢次平亂後即被調回,在於此時朱棣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北征蒙古上,安南之事,他只想盡快解決,莫要給北征“拖後腿”。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後,明朝廷把遷都北京提到了日程上,除大力營造北京皇城,疏通京杭大運河外,各精銳部隊也陸續北移,對於最南方的安南,益發鞭長莫及。此時在安南,朱棣又用人不當,派親信太監馬齊鎮守,敲詐地方貪墨成性的馬齊,鬧得安南百姓怨聲載道。張輔北歸後,安南各地小規模的反抗始終未停過。接替張輔的李彬,人品還算好,但懦弱無能,守土還算盡職,但未有張輔之才。永樂十六年一月,安南清華府土官巡檢黎利召集各部在蘭山會盟,再次舉起了反抗明王朝的大旗,這就是越南歷史書上至今大為宣講的“蘭山會盟”。

關於黎利,中越兩國史料評價各有不同,明朝的史料稱他是“逆賊”,越南的史料稱他是“民族英雄”,但兩國史料都承認一個事實:他是安南歷次叛亂的所有領袖裏,最有才能,也最得民心,人品也最好的人。曾多次作為使節出使安南的永樂時代名臣李琦就在後來給明宣宗的奏折裏贊他“禮敬賢才,優恤百姓,行事睿智果敢,行軍謀而後動,德行才能,皆為胡(胡家父子)、陳(簡定,陳季擴)等逆賊所不及也”。如此評語,確為英雄。觀其履歷,他出身平民,卻自幼好學,原是跟從陳季擴叛亂的“金吾將軍”,因為陳季擴的親信暴虐害民而與之反目,在愛子河會戰前投奔張輔,因助明軍剿滅陳季擴有功,被封為清安土官。張輔走後,“鎮守中官”太監馬齊在當地暴虐害民,黎利的小女兒也被馬齊拐走,賣到皇宮為奴婢,從此下落不明。深仇大恨下,黎利於永樂十六年一月會盟各地安南“土官”舉兵。明安南督師李彬無能,加上鎮守太監馬齊大肆采辦珠寶,激得當地民眾反抗四起,所以李彬雖然東征西討“日不暇給”,兵亂卻越剿越大,黎利之勢越剿越強。消息傳到京城,此時張輔正協助朱棣籌謀繼續北伐蒙古的事宜,著實走不開身,加上太監馬齊欺上瞞下,於是朱棣命令李彬“戴罪征剿”。可憐李彬,之後幾年被黎利數次以奇計殺敗,損兵無數,在永樂二十年“憂懼而死”。這幾年明朝之所以未像以往一樣火速調兵平叛,是因為此時明朝國內正發生“山東青州唐賽兒起義”,加上用兵蒙古的“戰略重點”,三線作戰,力不從心。

永樂二十年李彬“犧牲在工作崗位”後,朱棣才遣精兵,以榮昌伯陳智掛帥南征,這支明軍能打,接連在昌東、甘林之戰擊敗黎利,逼得黎利逃往老撾求援。繼而明軍與越南、老撾聯軍在老撾農巴力大戰,明軍調重炮轟擊,“大破之”,斬殺1萬5千余人,老撾國王嚇破了膽,立刻向明軍請和,並答應交出黎利,誰知黎利搶先一步逃走,躲入越南俄樂山區中,其殘部化整為零,開辟“抗明根據地”,聯合當地山民同明軍打起了遊擊。陳智才能終比不得張輔,之後兩年屢次圍剿,卻勞而無功,雙方再次陷入了相持。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病逝,即位的明仁宗朱高熾意圖“和平解決”,派人冊封黎利為清化知府,黎利拒不從命,而安南轄區的鄉民也紛紛起事,響應黎利。一年後,繼位的明宣宗朱瞻基再遣精兵,撤換了在此地苦戰多年的陳智,啟用成山侯王通為帥征剿。宣德元年二月,王通進剿俄樂山,遭黎利部將黎善伏擊,損失5000人,交趾按察司陳洽戰死。這場小敗把王通嚇破了膽,竟私自與黎利議和。接連受挫下,明宣宗改派安遠侯柳升為帥,會同曾征剿安南的老將沐晟,從廣西、雲南分兩路進兵,起7萬大軍征剿。可同是“燕王舊將”柳升的才能比張輔差太遠,宣德二年九月,柳升在倒馬坡戰役中遭黎利包圍,損失1萬余人,其本人陣亡,隨行的都督崔聚和工部尚書黃福整頓殘兵繼續進軍,再次被打敗,幾乎全軍覆沒,二人雙雙被俘。值得一提的是黃福,他之前曾多次在安南各地做知府,為官清廉,愛民如子,深受百姓愛戴,今天越南民間,還有不少有關他為民做主的“清官戲”。這次明宣宗派他重回安南,也是為了“攻心”,誰知事與願違,被俘後的黃福受到黎利的優禮,黎利親自請他“上座”,並叩拜說:“倘大明官員都如閣下,我又怎能會反?”此外,對於被俘的明軍官兵以及明朝百姓家屬,黎利也下令優待,傷者施藥救治,死者斂屍厚葬,有願歸國者更發放路費,禮送出境。曾有其親兵擅掠明朝官民,黎利聞訊大怒,斬親兵8人,並訓道:你等此種作為,與天朝(明朝)閹官何異?大明“公公”,成了越南軍民的“反面典型”,足見馬齊對安南禍害之深。種種“善舉”下,明軍“攻心”不成,反倒“被攻心”,駐安南各地明軍士卒“逃亡者十之四五”。而受命從雲南進兵的沐晟,得知柳升敗訊,竟不戰而逃。先前同黎利私自講和的王通,此時連戰連敗,僅存2萬殘兵,連同數萬明軍家屬百姓,被黎利重兵圍困在東都(今越南河內)。至此,安南之局,已然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