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霸王龍”和他的航空母艦(第2/2頁)

伍潛龍說起話來信口開河,受到記者們的高度評價,但卻常引起中國最高司令部的反感。沈鴻烈只好替他的部下辯解:“他有勝任職務的才幹,他為人好鬥,這也是軍人的脾氣,還不能說明他的暴躁和魯莽。他粗中有細,具備軍人的機智和勇敢,難能可貴。他能準確地預測到一場戰鬥中蘊藏著的危險,誤差不過毫厘。”他這句話非同小可。一個左傾的中國歷史學家後來寫道:“在東京灣戰役中,伍潛龍的所作所為使成千上萬中國人感到驚駭的程度,給其中的數千人帶來致命的災難。”這場戰役以後,伍潛龍接見了一些水兵的家屬,收到一些使他心情不快的來信。那個歷史學家給他寫的那段話加了一個直截了當的標題:一個殺人兇手的畫像。

然而,無可否認,伍潛龍是一個很得人心的中國海軍將領。盡管戰地記者的報道有些言過其實,但伍潛龍在中國公眾面前,尤其是在軍艦官兵當中確實是深受擁戴的。伍潛龍是“艦隊中很多人的崇拜偶像,他們大部分都從未見過他的面,對他幾乎一無所知,甚至說不出他指揮過哪些海軍部隊,列舉不出一個他所打過的勝仗。”由此可見,傳說勝似其人。當人們指責他在1943年所作的輕率預言時,伍潛龍回答說:“那是為了宣傳,為了鼓舞士氣。”的確,他一說話,甚至他一出現,就能鼓舞官兵的士氣。1942年9月15日,沈鴻烈登上停在大連港的“刑天”號航空母艦給官兵們授勛。他當時剛接到“峨嵋”號輕型航空母艦沉沒的消息,很想來減輕這個消息可能造成的影響。

“我給你們帶來一個好消息,”沈鴻烈對水兵們說,“伍潛龍少將要來了。”

官兵們頓時發出一陣歡呼聲。伍潛龍每次去視察或檢閱,都受到自發的熱烈歡迎。在駐太平洋的海軍將領中,唯獨他收到了這種效果。更出奇的是,群眾的擁戴把他感動了,當聽到歡呼聲時,這頭說話粗魯、態度生硬的“霸王龍”,竟然情不自禁地眼睛裏掛上了淚花。1943年1月底,伍潛龍駛離大連港,率領一支規模不大的艦隊,朝著未知的航向進發(他的任務是幫助英國海軍防守澳大利亞,抵抗日本海軍的進攻)。他連一艘保護航空母艦用的戰列艦也沒有。在圍觀艦隊進入出港航道的人群中,有些人知道伍潛龍是到敵人的海域去攻擊敵人的。他們在尋思,如果伍潛龍的艦隊同裝備著460毫米大炮的日本超級戰列艦遭遇,會發生什麽情況。“而且,誰也不知道,我們的海軍乘著豪華舒適的軍艦在靠榮譽和一把大米生活的日本人面前表現如何。”有人這樣寫道。

有一部彩色紀錄影片,是在一艘中國航空母艦上拍攝的,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海上鬥士》,電影一開始,中國觀眾就反應非常強烈,但也是合乎情理的。銀幕上映出了航空母艦的廚房,各種菜肴擺得齊齊整整,荷包蛋、肉類和時鮮的水果拼在一塊,五顏六色,琳瑯滿目,觀眾們看到這些鏡頭時,總免不了低聲議論,交口稱贊一番。這個古老大陸的居民們看到這樣豐盛的佳肴,心中感慨不已。隨著鏡頭的變換,觀眾的欲望和興致更濃了,因為航空母艦上不僅食物豐盛,而且從生活必需品、起居設備到戰士必備的用品都非常充足豐富,應有盡有。看到這艘航空母艦,人們就可以猜想出,中國的物產豐富無窮,足以使它的戰士免除物質上的憂慮。

毫無疑問,這部影片不是沒有任何宣傳意圖的。但是,要想拿出無可辯駁的實證,那只有身臨其境,在中國航空母艦上當過水兵才行。不過,倒有許多報道可以對證,有許多照片可以仔細查對;讀一讀航空母艦上的勤務條例也同樣是有裨益的。總之,從可以收集到的所有材料來看,中國航空母艦上的生活和人們印象中的軍隊生活不盡相同,和《海上鬥士》這部電影告訴人們的也不一樣。

不妨仔細看一看。在人們的印象中,最常見的情況是,“跑堂夥計”端著大飯盆,裏面的飯不是臭烘烘的,就是爛糟糟的,不過這也是軍隊生活中所特有的。然而,在中國的航空母艦上卻截然不同。每個士兵所住的地方都有服務台,他們到服務台去拿個托盤,把自己愛吃的菜向招待員一點,菜就端上來了,就象在高級咖啡館裏一樣。招待員給他們每人一套餐具,他們可以自己到大茶壺那兒去倒杯茶,然後隨意找個空位子坐下就餐。在不影響作戰的情況下,一般是一日三餐,每餐開兩個小時。在這兩個小時之內,士兵們可以隨時就餐。菜、飯都隨便吃,願意吃多少就吃多少。吃飯管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