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神秘的轟炸機

在新田基地的警戒待機室裏,松田上尉和伊藤上尉正在喝咖啡,突然,紅燈閃亮,警鈴大作,他倆趕緊抓起自己的飛行服,大步沖出屋去。

天才蒙蒙亮。地勤人員已經從待機室左側的一個機庫中拖出了兩架“烈風”戰鬥機。它們在拂曉的昏暗中,看上去就象是有生命的實體。

在手持步槍的衛兵和德國純種狼狗的警戒下,兩人朝著各自心愛的座機奔去。

伊藤跳上1號機,松田跳上2號機,迅速戴上了飛行帽,然後關上了座艙蓋。在事先就被拉到了跑道頭上的飛機上,松田飛快地檢視了一遍儀表和開關。這時,只見伊藤座機的螺旋槳已經變成藍白色的了。

起飛的指示發出了。伊藤的座機開始加速,跑道的終端迎面沖來,伊藤用力拉起操縱杆,圓鈍的機頭隨即昂起,刹那間,即將破曉的天空就在前面。

相隔幾秒鐘,松田的座機也離地飛起。

兩人雖然有些緊張,卻並未感到過份的不安。因為迄今為止,他們已經歷過幾十次緊急起飛了。

從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在中國還未向日本宣戰時,和中國臨近的各基地緊急起飛的總次數近2000次。多數時候碰到的是中國方面的偵察機,當然有時碰到的只不過是偏離了航線的民用飛機或大群的候鳥。

不用說,中國飛機接近日本領空的目的是企圖偵察雷達基地,查明日本雷達的控測距離,戰鬥機性能和通訊頻率等。因為根據德國人和英國方面的電子戰經驗,中國方面只要掌握了日本雷達的波長,就可以使日本雷達變成瞎子。盡管“白光”系統的各基地雷達全都安裝了反幹擾裝置,但如果中國人施放更強大的幹擾波,仍然免不了要遭到被弄瞎,暫時喪失機能的厄運。

作為日本方面,可以改變雷達波長,脈沖寬度或增大發射功率來消除幹擾。但若中國方面也跟著改變於擾波長,增大幹擾強度來相對抗的話,那麽幹擾與反幹擾的鬥爭就會沒完沒了地持續下去,日本方面即使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也無濟於事。

這就是電子戰。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的航空兵,都得依靠雷達發揮作用,一旦雷達癱瘓,其後果是不可想象的。

兩架“烈風”戰鬥機在天上匯合,然後向著攔截空域飛去。

很快,在大海上空,兩架“烈風”戰鬥機攔截到了目標。

伊藤和松田都將手按在了各自座機上的航空機槍射擊裝置的按鈕上,遠處天空中的陰影越來越清晰,那是一架具有尖銳外形的大型飛機。

“這是中國人的運輸機!噢!不!不對!”伊藤通過無線話筒喊了一聲,“這是中國人的轟炸機!”

“這是什麽型號?是‘快刀’嗎?”松田問道。

“不!不是!它比‘快刀’要大得多!”伊藤不安的回答道。

G7“快刀”中型轟炸機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新型轟炸機,它是中國海軍與空軍轟炸機部隊共同開發的戰術轟炸機。中國海軍要求得到一種飛行速度快,航程遠,既可以采用空投魚雷與水平轟炸手段攻擊敵人大型艦艇,也可以對敵人目標進行俯沖轟炸的岸基轟炸機,並且可以依靠自身的高速擺脫對方戰鬥機的截擊,此外還要求很好的空中運動能力,必要時可以攻擊對方的轟炸機甚至戰鬥機,為己方轟炸機群提供一定的遠程空中掩護,降低護航需求,減輕護航戰鬥機的壓力。

中國海軍提出相關要求以後,“北洋航空”就開始了設計,試制這種快速轟炸機,研發編號為“YG7”。為了滿足中國海軍的要求,該機運用了中國最新的航空技術,機身為硬殼式結構,機身造型流線,機翼采用低阻力的層流翼型,目的是為了提高運動性能。此外還安裝了空戰襟翼,使之具備類似戰鬥機的飛行性能。

1941年3月樣機首次試飛,即成功達到了速度370節,航程3000海裏的高性能,機內裝有精密的投彈瞄準控制設備,投雷,投彈準確度很高,空中運動能力也很出色,各方面性能均令中國海軍滿意,於是中國海軍立即下令投產。然而,據說中國海軍指定的改進型“K8”發動機一直不夠穩定,因此只進行了小規模生產。

實戰記錄表明,在海平面高度飛行時,該機的速度比大多數日本的戰鬥機都快,在空中飛行動作極為敏捷,無論防空火炮還是戰鬥機都很難擊中這種飛機,此外該機裝甲相當強大,日軍戰鬥機使用的機槍很難打落,是中國少有的幾種可以憑借自身性能,在無護航情況下侵入重點防護目標上空的轟炸機之一。

正是因為“快刀”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可怕,所以在看到這樣一架轟炸機後,松田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快刀”,但伊藤的回答卻更讓他感到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