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龍王”出世,誰與爭鋒(第2/3頁)

而看到這四艘比“刑天”級要大出一倍有余的新式航空母艦,曹錕手中的望遠鏡險些掉了下來。

“‘龍王’級航空母艦,標準排水量59800噸,滿載排水量70300噸,全長308米,水線長281米,全寬37米,吃水12米,飛行甲板全寬51米。動力采用‘特二’型蒸汽輪機4座,大型專燒重油鍋爐8座,功率228000匹馬力,最高航速36節。18節時可航行18000海裏,可載重油9100噸。攜帶航空燃油1400噸。”湯薌銘給曹錕介紹著“龍王”級航空母艦的數據,“防護主裝甲帶厚150毫米,外傾23度。水平防護裝甲110毫米,另有90毫米的飛行甲板裝甲,防雷隔艙350毫米,自衛武器為船用5型雙聯裝127毫米70倍徑高平兩用炮6座,40毫米‘博福斯’四聯裝高射炮24門,20毫米‘厄立孔’雙聯裝高射炮30門,12.7毫米四聯裝高射機槍24挺。可搭載飛機140架,備用飛機28架。”

此時,楊朔銘也被這級自己付出大量心血的航空母艦的英姿深深的吸引住了。

雖然在中國海軍當中,“巨艦大炮”主義十分盛行,但因為楊朔銘的關系,中國海軍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以航空母艦為未來海戰的重要核心的戰略。利用德國戰艦的改造而來的“刑天”級航空母艦作為試水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在未來航空母艦的建造上摸清了方向,同時也暴露出許多的不足之處。毫無疑問,通過大型戰艦改造的航空母艦,本身的缺陷造成了它們並不具備專業的航空母艦的優勢,所以在“刑天”級航空母艦服役之後,新的專門設計的航空母艦立即投入了研發當中。作為著眼於未來的世界大戰的主力戰艦,“龍王”級航空母艦從一開始就結合了戰鬥力和易於生產的要求,加上得益於自由輪建造的經驗,大量使用標準件生產。由此帶來的第一個好處就是造價的低廉,其次建造周期也大大縮短,在此基礎上兼顧了高水準防護的封閉船首的裝甲艦體,使“龍王”級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最為優秀的航空母艦。

“該級艦目前一共建成六艘,此次參閱者為四艘,另有兩艘正在演練,因而未能參閱。”湯薌銘說道。

“很好,很好。”曹錕再次轉頭看了看觀禮台上的日本人,他發現這些日本人雖然也在和其他人一道鼓掌贊嘆,但臉色全都是一副鐵青色,不由得開心地笑了起來。

閱艦式還在繼續,此時海浪洶湧澎湃,一艘艘戰艦劈波斬浪,煞是壯觀。然而很多人的心情,卻隨著膠州灣海面的風,變幻莫測,又象天空中的白雲,飄忽不定……

而此時此刻,在琉球外海,中國海軍第一航空戰隊旗艦——“龍王”級艦隊航空母艦“應龍”號在海面上劃過一道清晰的弧線,正要將艦艏迎向海風。

環繞在“應龍”號周圍的七八艘大小護航艦只,也正緊密地伴隨著航空母艦做同向運動。

“應龍”號寬闊平整的飛行甲板上,早已擠滿了大大小小數十架飛機,其中最前面十余架機翼下空空如也的飛機是戰鬥機,另一些飛機掛了兩枚大型炸彈;後面二三十架臃腫些的,機腹下則各掛載著一枚黑黝黝的如同細長的雪茄煙般的魚雷。

整個編隊很快完成了轉向,強勁的海風席卷過“應龍”號,將右舷艦島頂上的信號旗刮得獵獵作響。

隨著一聲汽笛響起,新的信號旗升了起來,起飛指揮員與甲板工作員在甲板上忙碌起來,機械師也開始用曲軸杆為前面幾排的飛機發動引擎,不一會兒,前面幾排戰鬥機的螺旋槳都“嗡嗡”地轉了起來。

又是兩聲汽笛響,橫在待命機群前方的一面防風格柵被放了下來,風總算能夠毫無阻礙地掃過飛行甲板,與此同時,機群最前排中央的那架飛機被幾名甲板工作員小心翼翼地往前方推動了一小段距離,機輪貼到了甲板前方的一道標識線上。

隨即,頂著強風半蹲在這架先導機右前方的一名起飛指揮員向敞開式座艙裏的飛行員打起了手勢,飛行員也用手勢回應,表示可以起飛。

起飛指揮員揮舞起手中的信號旗,向艦島上部的航空艦橋打出了“請求起飛”的旗語。

連續三聲汽笛響後,最後的信號旗升上了桅頂:“立即起飛”。

機翼上漆著藍紅黃三色“人”字圓圈軍徽的飛機開始在飛行甲板上滑行,僅僅一眨眼的工夫,飛機便輕巧的脫離了甲板,悠悠地飄升到空中。

先導機起飛後立即右轉,開始在航空母艦上空盤旋。

緊隨先導機之後,第二架,第三架,第四架……一架又一架飛機接連從甲板上滑躍而起,同樣以在母艦上空盤旋的方式,與先起飛的各機結成編隊。未完成的編隊繼續一圈又一圈地盤旋,等待後續機加入。

航空母艦上空的飛行編隊越來越大,相應地,甲板上的飛機也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