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資本綁架(第2/3頁)

“我覺得,您在這件事上無須擔心,中國是會得到這樣一筆賠款的。”盧茂蘭笑了笑,說道。

“盧小姐為什麽這麽肯定?”楊朔銘緊盯著她的眼睛,問道。

“剛剛結束的在歐洲的那場戰爭,可以說揭開了人類戰爭史上新的一頁,當然也是最可怕的一頁。據我所知,在這場戰爭中,一共約有1200萬軍人陣亡,1500多萬人因重傷或疾病至死,另有2300萬人受傷。就損失而言,這場戰爭大約耗費了1400億英鎊。戰爭的殘酷性以及戰爭損失的空前程度,都給戰爭賠償問題的解決提出了新的挑戰。”盧茂蘭答道,“各國對德國的戰爭賠償問題的要求,大致有兩個方面的目標:第一,是通過向德國索取戰爭賠償懲罰德國;第二,通過索償,削弱德國的經濟能力,加強協約國各國自身的經濟力量。”

“協約國各成員國在戰爭中積欠美國的債務以及相互之間產生的債務共約200億美元,對於這筆債務的償還,各國也寄托在了德國的賠償上,協約國各成員國甚至連恢復經濟的各項計劃也想依賴德國的賠償。如此巨大的索賠期望值,必然會加重戰勝方對失敗方處罰的力度,進而導致戰後戰爭賠償問題的復雜化。如果協約國的期望都能夠實現,德國就將成為他們的奴隸,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

“而德國要想在戰敗賠款上取得主動,關鍵要靠外交,只有利用各個戰勝國的利益取向不一致漁利,才能成功。而協約國各成員國內部都各自打著小算盤,很難形成一致意見:法國曾經飽嘗對德戰爭賠償的苦頭,此次戰勝,自然想借賠款削弱德國,以雪普法戰爭之恥;英國從現實利益的角度出發,害怕法國過於強大進而稱霸歐洲,構成對自己新的威脅,一定會采取‘扶德抑法’的政策;而美國在這場戰爭中一躍成為各國的債主,其對德政策必將更多地著眼於扶持德國,將德國變成其在歐洲的重要基地,只有這樣,才最符合其利益。”

“不錯,英國同美國一起主張適當放寬對德國的索賠要求。”楊朔銘聽著她的分析,點頭說道。

“協約國內部利益訴求不同,在這種背景下,訛詐德國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了,各國只能被迫在損失賠償的法理上尋找讓德國賠償的依據。這一次德國戰爭賠償的規定與以往合約中的賠償規定相比,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對德國賠償責任的追究是以德國及其盟國的開戰責任為依據的,這與以往只追究戰敗的責任形成了區別,也就是說,它排除了根據唯一的強權法則把戰爭賠款強加於戰敗國的傳統原則,代之以普通法律裏的‘侵權責任’原則。第二,用‘補償所造成損失’的簡單原則取代了傳統的戰爭賠償原則。第三,它既把賠償範圍明確限定在由侵略直接造成的物質損失之內,同時也鑒於戰爭費用數額巨大,基本上排除了戰爭費用的償還。第四,關於賠償的範圍,應該會比以往有更為具體的規定。”

“要是按照盧小姐這樣的說法,那麽本來是戰敗國的德國,將成功地上演一出‘弱國有外交’的好戲,德國的戰爭賠償,肯定是會大大減少了。”楊朔銘點頭表示同意盧茂蘭的看法,“而且,德國在戰爭結束後,實際上其地緣政治環境是極大地改善了,其東部的強鄰奧匈帝國解體為獨立的小國,而土耳其也發生了解體,德國東南方向的威脅徹底削弱;德國東北方向的俄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在革命的動蕩形勢下,其國力大打折扣,獨立出來的波蘭還成為了德國與新成立的蘇俄之間一個很好的緩沖區;在德國的西邊,法國在戰爭中也損失巨大。這場戰爭對德國來說,並不是全無收獲。”

“正是這樣,在德國不被認為是一個威脅時,英法兩國的矛盾就加劇了,德國反而可以在英法矛盾中漁利。最後還要注意到,美國在戰爭後成為新崛起的一股強大力量,在歐洲分裂和矛盾不斷的時候,美國的態度將成為最後的決定因素,而且美國還有一張王牌——美國可是這些戰勝國的債主!”盧茂蘭說道,“美國所能采取的對自身最為有利的辦法,就是用恢復德國經濟的辦法來保證德國償付賠款。具體無非是由協約國監督改組德國銀行,實行貨幣改革,並由協約國貸款給德國以穩定其幣制,並監管德國的金融外匯、鐵路運營以及稅捐征收事務。然後以德國的主要稅收收入為賠款。”

“不錯,非如此,不足以保證美國的利益。”楊朔銘說道。而此時的龍永華看著二人談得投機的樣子,用眼角的余光瞟了一下墻上的時鐘,在心裏暗暗竊笑。

“用這種辦法來解決德國賠償問題的方案,不僅可以結束德國經濟的混亂狀態,解決德國可持續賠償的一系列技術性問題,而且大大緩解了美英法等國圍繞德國賠款問題的矛盾鬥爭。但是這樣一來,德國對協約國的戰爭賠償和戰後協約國對美國的戰債償還聯系在了一起,這就很可能會使德國賠償問題變成了全球的金融博弈。”盧茂蘭一邊說著,一邊觀察著楊朔銘的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