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防患於未然(第3/3頁)

1917年11月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為了防止“紅色瘟疫”的蔓延,日本國內圍繞著是否參與幹涉戰爭的問題,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外交大臣原野贊同出兵,認為這是日本趁機控制西伯利亞和蒙古以及中國東北地區的好機會,而外交調查會的原敬則表示堅決反對,認為這樣做會再次引發同中國的戰爭以及和美國的直接對抗。1918年1月,在寺內正毅的強烈要求下,日本政府還是以“保護僑民”為理由派出了部分軍隊進入西伯利亞。7月,美國政府正式照會日本外務省,要求日本與美國和中國共同出兵,三方各自派遣的兵力不得超過7000人。8月2日,日本政府宣布出兵西伯利亞,但日本並沒有遵守出兵人數的限定,截止到下一任原敬內閣成立後的10月,日本派出軍隊的總人數超過了90000人之眾,引起了日本國內輿論的不滿和美國的警惕。而在決定派兵的過程中,寺內內閣禁止日本國內的報刊刊載反對出兵西伯利亞的內容,對發表這類文章的報紙媒體進行禁止發行的處分。在宣布出兵命令前的7月30日,日本全國被禁止發行的報紙竟達50種以上。

寺內正毅的鎮壓措施,激起了日本報界強烈不滿。8月25日,日本全國84家報社的記者在大阪召開“關西記者大會”。會議決議提出:要求寺內正毅內閣立即總辭職;要求言論自由;擁護確立憲政等。《大阪朝日新聞》在報道這次大會的情況時使用了“白虹貫日”一語。日本政府當局以“這一消息暗示革命”為由起訴該報。結果,登載這一消息的當天所有報紙均被禁售;發行人兼編輯山口信雄和采寫這條消息的記者大西利夫被判刑兩個月;社長村山龍平被迫辭職;包括總編輯在內的許多編輯人員均被迫退出報社:“白虹貫日”事件,是日本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論罹禍”事件。它表明,在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後,為了防止國內社會主義運動的滋生與發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覺,加強了對輿論的控制。

第一次世界大戰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繁榮,對日本國內的大資產階級來說,確實可以說是“成金天下”。但隨著物價的普遍飛漲,日本工人實際工資的下降和勞動強度的增加,日本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況在急劇惡化。出兵西伯利亞使得爆漲的物價進一步飛騰起來,特別是在美國提出共同出兵要求之後,日本國內米價飛漲,全國各地谷物交易所被迫停牌。同時,鐵、煤、紙張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也由於商人們的囤積居奇而爆漲。8月3日,富山縣率先爆發了“米騷動”,很快波及到全國,日本民眾的憤怒如同火山一般的噴發出來,形成遍及一道三府三十八縣的全國範圍的“群體性事件”。在日本出兵西伯利亞之前的4月,寺內正毅就以身體不佳為由向元老山縣有朋表達了辭職的意思,被山縣有朋挽留住了。但是在“米騷動”不斷擴大的過程中,寺內正毅為了進行鎮壓而不得不動用軍隊,結果招致執政黨、在野黨的普遍攻擊,全國的報刊都對他發起彈劾。內外交困之下,他的靠山山縣有朋此時也不得不拋棄了他,寺內正毅被迫辭去了首相職務。寺內內閣的垮台標志著日本強權非憲政政治的終結,寺內正毅本人則因病於辭職的第二年,即1919年死去。

寺內正毅的去世使得西原龜三和勝田主計通過借款影響控制中國政府的計劃受到了嚴重的幹擾,新上台的原敬內閣對這一耗資巨大的計劃能否達到想要的效果提出了質疑,雖然現在的日本政府並沒有表示要放棄這一計劃,但西原龜三知道,自己現在已經不可能從日本政府內部得到象寺內正毅在時的那種不遺余力的支持了。

“不管怎麽樣,我們的計劃一定要進行下去!”西原龜三說道。

“那個楊朔銘手裏的錢要比我們的多得多,他給支那海軍弄來了這些軍艦,目的就是為了取得支那海軍的支持。”勝田主計說道,“盡管如此,他現在的力量還不足以對抗段祺瑞的北洋系,段祺瑞不是個傻子,他已經意識到了這個人的威脅,只要我們再加一把勁,支那就將再次陷入戰亂之中,而那時,就是我們取得滿蒙的時候。”

聽到勝田主計說到讓中國再次陷入到戰亂之中的話,西原龜三的眼中閃過一絲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