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送別(第2/2頁)

這四名將軍分別是秦致勝、陳康健、葛立夫、劉子正,都是中將軍銜。

這四個人都是秦致遠當初前來法國時的室友,是第一批加入外籍軍團的華人。可以說如果這些棺槨中的烈士們沒有陣亡,那麽他們的身份地位縱然是比不上這些將軍們,那麽也不會相差太多,畢竟在剛加入外籍軍團時,他們的起點都是相同的。

將軍們表情肅穆,邁著莊嚴而又緩慢的步伐,將第一個棺槨放入已經挖好的墓地內,墓地前的碑文上記敘了這位烈士的生平:童光明,男,1896.3.8-1916.9.7,九月份,童作為華工抵達法國,第四天即開往戰場,在為前線陣地運送物資時死於德軍炮擊。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概述了童光明20歲的生命。

僅僅只比秦致遠大了一歲。

從將軍們擡著棺槨進入墓園,由四十人組成的儀仗隊已經舉起步槍,一起開槍為烈士們送行。

儀仗隊成員們身著校官制服,他們也都是第一批加入外籍軍團的士兵,現在軍銜最低的已經是少校,這是跟著秦致勝在後勤部門工作的,如果是在作戰部隊,軍銜最低的已經是中校。

槍聲隆隆,聲震四野,樹上的積雪簌簌落下,加上原本就飄飛的雪花,更增添了幾分肅穆。感情脆弱的女士們忍不住垂淚,男人們則是表情嚴肅行注目禮,所有的軍人都敬禮致意,這一刻,對生命的尊重達到極致。

關於鳴槍致哀,對於次數並沒有相關規定,外籍軍團實行的是年齡,根據年齡決定鳴槍次數。

封土的工作由雷蒙·撲恩加萊,勞合·喬治他們共同進行。

當然不可能是全部,但雷蒙·撲恩加萊和勞合·喬治他們還是堅持把第一個墓地封好,算是盡一份心意。

封好第一個墓地,儀式就算是全部結束。

當然了,後續工作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幾萬名軍人,持續幾個月都屬正常。

儀式結束後,賓客紛紛告辭,這種場合,自然是沒有酒宴什麽的,不過秦致遠已經準備過幾天在黑天鵝城堡舉辦一個酒會,即為了答謝,也是為了送別。

隨著世界大戰結束,來自各個殖民地的軍隊都要返回原籍解甲歸田,聖誕節過後,武元庭和阮俊才他們率領的法屬印度支那安南仆從軍就會返回安南。

也並不是全部都解散,比如武元庭他們率領的部隊,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他們將會作為殖民軍對維持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的統治秩序。

而那些戰鬥力較弱、人數較多的部隊,比如印度人,估計他們絕大部分會被遣散,那樣的部隊留著除了增加紙面數字之外沒有任何作用。

秦致遠手下的華人部隊也即將返回遠東,實際上,早在一個多月之前,就有一支部隊押運著一部分重武器已經作為先頭部隊返回遠東,他們要為秦致遠的外籍軍團找一個落腳點。

秦致遠手下現在沒有20萬人也差不多,加上新兵營裏正在訓練的新兵則肯定超過20萬人,這麽龐大的一支部隊,不可能全部遣散。

要知道世界大戰之後,歐洲雖然戰事不多,但也絕不是沒有。

就目前來說,盟軍內部已經有聲音表示要幹涉俄羅斯內戰,隨聲附和的國家還不少,美國人和法國人都有意向。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上台後,單方面和德國簽訂了《布勒斯特條約》,這個條約實際上是對協約國的背叛,雖然列寧有自己的考量(正是因為魯登道夫的策劃,列寧才得以返回俄羅斯),但列寧無法阻止協約國對他的痛恨。

而工人階層占據統治地位,也為歐洲其他國家的工人們打開了一扇窗戶,在目前的德國,就有一部分工人發動暴動,試圖推翻德皇,建立以工人為主導的民主德國。

這引起了歐洲國家的警惕,他們無法接受工人統治歐洲,這會讓他們已經確立了數百年的統治秩序發生根本性顛覆。

所以歐洲現在的主流思想是想推翻俄羅斯的布爾什維克政府,美國想要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法國則是想重新獲得一個盟友。

沙皇統治俄羅斯時期,俄國是法國的傳統盟友,列寧上台之後,其實有機會修復和法國的關系,那就是繼續參加戰爭,但列寧主動放棄了這個機會。

而相對於歐洲,民國現在則是戰火連天,又有日本人虎視眈眈,秦致遠手中必須保留一部分力量,作為應變的資本。

不過這並不容易,現在國內正在進行的戰爭,本質上就是督軍們在搶地盤,如果秦致遠率領部隊返回民國,那麽有可能會摧毀現在的南北均勢,成為一支全新的力量。

而這些,又是督軍們所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