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吸血(十七)(第2/2頁)

三大作風: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

組織原則: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服從黨的章程,服從組織紀律。

審卷結果出來之後,韋澤總算是放心下來。只要大家知道紀律到底是什麽,雖然以後還有處置,但是這種處置好歹不會變成一個內部大亂鬥。指望制度能托底那是幻覺,可指望在連制度都沒有情況下良好營運組織,那就是徹頭徹尾的妄想了。

再次強調了紀律和制度之後,韋澤才把最初的問題拿出來,“我們反對的是舊文人的理念對黨內造成不良影響,所以是不是采取追朔,大家的意見是什麽?”

“我反對追朔。”陳新立刻蹦起來表態。這家夥是桐城人,湖南軍區政委。屬於罕見的大地主出身的造反者,因為1853年加入革命,資歷上相當老。在眾人的矚目下,陳新大聲說道:“我們既然反對的是這種思想,那就在政府裏頭進行教育。這種事沒必要藏著掖著。”

看沒人敢支持自己,陳新不急不慌地說道:“我們既然決定了和舊文人徹底撕破臉,那又何必不告訴大家。而且我覺得現在我們現在是和舊文人的想法撕破臉,若是有些舊文人出身的家夥或者他們家屬理解到了我們的理念,幡然悔改了,那才是我們的成功!”

“說的好!我們的目的不是和舊文人做對,真的要做對,那就不妨把他們殺光。我們要該的是他們的想法,這時候總得把這個確定了吧。”韋澤的老丈人祁玉昌立刻表示贊成。他對自己的真龍快婿韋澤早就絕望了,再也沒有靠說服來改變韋澤想法的妄想,黨內的民主機制已經成了祁玉昌最後能夠指望的方式。

黨內的民主制度特色就在於,一把手或許不能決定最終議題的結果,但是一把手可以決定到底討論什麽。韋澤也不想玩別的把戲,他就把整個問題分成兩個議題。第一個是是否要對黨內同志推薦的人員進行追朔,第二個則是對於舊文人的處置是否按照韋澤最初提出的方法來走。

第一個議題中九成的代表都表示不支持追朔。第二個議題,則是百分九十七的同意制度性的關閉接納舊文人的大門。至於是不是改造舊文人,韋澤不提,也沒人敢說。

畢竟麽,自家同志還是得照顧的。大家自然不同意實施追朔。同樣,也沒人認為有任何正當的理由為了舊文人而去違逆韋澤。

黨內的問題暫時解決之後,就是對外戰爭的問題。海軍的運氣不錯,以琉球為基地出發之後,竟然沒費什麽太大力氣就找到韋澤所說的盛產硫磺的群島。硫磺群島本身就是個火山島嶼,韋澤可沒有放過奪取太平洋中島嶼的打算,之所以選擇以這片群島開到,當然是因為島上“豐富”的硫磺礦。可這也僅僅是個借口而已,韋澤希望用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引起光復軍對海上列島的興趣。1865年,這些島嶼的戰略價值還很有限,但是用不了太多年,這些島嶼的意義就會越來越明顯。

海軍滿載而歸回到琉球的時候,卻遇到了島津家的軍艦。琉球現在也向島津家進貢,島津家來收貢品了。

雙方當然談不攏,特別是光復軍告訴島津家,以後再也別想打琉球的主意之後。光復軍數千噸的軍艦讓島津家的小破船沒勇氣直接對抗,但是光復軍並不認為島津家就會乖乖吃這麽一個啞巴虧。

除了黨主席這個職務之外,韋澤的其他頭銜都具備宣戰的權力。聽了韋澤的話之後,大家問道:“都督準備什麽時候打仗?”

“先讓琉球王室內遷,這個手續走完之後,琉球變成中國的一個縣。接下來就是要求島津家接受現實。若是島津家不肯和我們簽署條約,除了開戰之外,我也實在是沒看到還有別的選擇。”韋澤給了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