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殺戮的理由(十五)(第2/2頁)

理論上的討論,以及模擬戰鬥也證明了三三制的優點。現實中的問題則是改編需要很長時間,短期內改編需要至少半年,全軍從上到下的改編就得兩年。如果以全新的作戰體系定型為目的,那非得四五年不可。這個改編無疑與北伐沖突了。如果把軍事訓練拖延的時間加進去,這日期只怕得更加延後。

後勤部長陳哲正談起了他的話題,“上次咱們討論北伐戰略的時候有兩個方案,一個認為第一階段劃江而治,另外一個是認為第一階段完成守江必守淮,完成淮河進攻線。那時候我們認為兩者區別在於,僅僅是劃江而治的話,現在的8個軍,40萬部隊就夠。如果把戰線推進到淮河進攻線,那就需要12個軍,60萬人。40萬人的武器,裝備,我們能夠完成。60萬人,後勤部門支持不了。我還是堅持第一個方案。”

“去年八萬噸鋼,三十萬噸鐵。武器怎麽可能不夠?”總參謀長居俊峰質疑道。

後勤部長陳哲雙手一攤,“不是武器不夠,是橡膠鞋不夠。我們進口了一千噸橡膠,頂多120萬雙鞋,部隊要一天行軍60到80裏地,幾個月打下來一名士兵消耗3雙鞋不算多。你要是後年動手,這個沒問題。要是今年動手,我們生產不出來這麽物資。哦,對了,這未來幾個月還得大量的軍事訓練,到時候用壞多少鞋,按照過去三個月的情況來看,40萬部隊三個月光訓練每個人都得用壞一雙鞋。”

居俊峰聽完就不吭聲了,部隊戰士們穿上橡膠鞋之後,頭三天怨聲載道。三天後,部隊的態度就發生了180度的轉向。草鞋也好,布鞋也罷,哪裏有橡膠鞋皮實耐用。軍事訓練本身就非常艱苦了,官兵一個個累的要死,白天訓練,晚上洗漱燙腳之後,往床上一躺就睡著了。誰還有精力去編草鞋補布鞋。

因為橡膠鞋不太透氣,幾個月來,腳氣藥需求量大增。部隊新的生活手冊裏頭,部隊睡覺前,要燙腳,脫鞋之後要掀開鞋子上的壓舌,盡可能讓鞋子晾一晾。即便有種種不爽,可橡膠鞋能夠提高運動能力,再也不用消耗大量時間用來休整鞋子,所有的不爽大家都能接受。

不僅僅是鞋子,鋁制的軍用飯盒與軍用水壺因為輕便在部隊裏頭大受歡迎。還有帆布制作的軍用背包,預先縫制好了各種針對性攜帶品的空間,大夥再也不用手忙腳亂的打背包了。這些東西不僅方便,更是在短期內大量投入部隊,與戰術訓練等結合在一起引發了作戰訓練上的全面改動。

“這會不會是最後方案?”居俊峰也知道此時討論不出什麽結果,因為軍委自己對未來的認知程度也有限。以前韋澤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都是選擇先幹了再說。居俊峰對那些事情的最終成效很認同。他此時放棄了自己拿出一套問題解決方案,而是選擇借用韋澤的智慧了。

阮希浩舉手發言,“我這樣看,反正我們現在還有幾個月時間,湘軍何時圍攻天京城,我們何時出兵。出兵也不用那麽多人馬,兩個改編完的軍拿下湖南。其他部隊各派一些參謀到這兩個軍裏頭一起參加戰鬥。中間遇到的問題大家就一目了然了。”

這的確是個很好的方案,大家紛紛表示贊成。阮希浩接著說道:“我覺得讓我們第二軍做這個試點吧。”

韋澤答道:“把第二軍調去湖南太麻煩。第二軍也可以做,不過你們可以等湖南軍區拿下整個湖南之後,再進兵去打福建。”

“好!”阮希浩完全能夠接受這個方案。

“下一個議題,就是對太平天國的問題,首先從稱呼上要進行改動。天京城以後統稱南京。什麽江寧、金陵、統統不用。特別是天京城,絕對不許再用!”韋澤拿出了新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