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入局與出局(七)(第3/3頁)

聽說居然是大米交換火槍,常委都不吭聲了。民以食為天,光復軍又是搞授田,又是搞三成糧食稅。這的確是仁政,還有效的解決了征兵問題。可世上的事情從來都是“甘蔗沒有兩頭甜”。百姓們實實在在得到了好處,那麽就意味著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了“傷害”。收到的糧食總量被死死限制住了。

光復都督府的體制與滿清那種皇權不下縣的體制完全不同,光復軍眼下軍隊帶軍工企業得有三四十萬人之眾,這些人每天消耗的糧食極為巨大。除了征收到糧食之外,還得拿出一部分錢來在市面上購買糧食。

即便是光復軍鏟除了大地主的勢力,可廣東還有大量的中小地主士紳,這些人才是廣東傳統勢力的根基所在。他們以往與大地主大商人有不少的鬥爭。眼下他們的矛盾對象只剩了光復都督府一家。對於強行控制整個廣東的光復都督府,這幫人完全是敢怒不敢言。

所以光復軍在市面上購買糧食,導致糧價提高。對於這些人來說,糧價提高不僅有經濟上的利益,心理上也能爽不少。而百姓們乖乖的向光復都督府交糧之後,覺得與這“新朝廷”的合作也算是完成。他們同樣希望糧價高企,然後能夠從中獲益。所以往年的糧價在秋收時候都是會猛烈下跌,而今年糧價持續維持在高位。

如果能夠真的能夠從越南大量獲得稻米,那可就不是一般的賺一票的好處。大量越南稻米輸入光復都督府的控制區域,是可以讓維持稻米價格的那幫人徹底絕望的。

李玉昌身為財政部長當然知道這裏頭的意義,他正想說些與之有關的話。韋澤搶先揮手說道:“那麽咱們就商量一下到底是新造火槍,還是盡可能淘汰咱們不用的家夥吧!”

此時沒什麽可以討論的了,常委們統統贊成新造火槍,以維持住越南阮朝這個大客戶。只要他們能夠大量的稻米,別說新造火槍,新造火炮給他們也不是問題。

最終,事情有了明確的結論。這些淘汰掉的舊槍管統統回爐。專門生產出了新的鑄鐵線膛前裝火帽槍賣給阮朝。甚至連重新回收利用的木槍托都挑選了沒有開裂的,經過打磨,刷漆。盡可能看著就嶄新漂亮。

龐聰聰滿意而歸,其他常委都急著討論稻米的問題,就等著龐聰聰趕緊離開會議室。只是李玉昌看著龐聰聰背影的視線中有一絲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