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曲終人散(第2/2頁)

會上範鞅和中行寅為了拉攏蔡國,便把盟書上蔡國的排位列到了衛國之上。衛國在諸侯裏實力偏弱,以往遇到這種欺辱只能忍。可祝鮀卻不幹了,他引經據典,先把蔡國行人駁得啞口無言,又說服了周室的實際執政者萇弘,最終調整順序,捍衛了衛國的尊嚴,他本人也一舉成名。

今日一見,此人的確是個人才,可惜衛國的好白菜都被豬先拱了,祝鮀跟衛侯的時間太久,雖然沒有隨衛侯而死,卻也不願投靠趙無恤。

“外臣乃先君之臣,不敢侍奉新君,亦不敢轉投趙氏,只願歸鄉躬耕。”

“我也不勉強先生,但卻不能放了你,像先生這樣的衛君舊臣,去地方上很容易號召起一批懷舊的人,先生還是暫且留在衛宮,幫我的僚吏整理文書吧。”

趙無恤納祝鮀之諫厚葬衛侯,同時也決定由著那位老樂官,派醫者在旁照料,不要讓他暴死,讓自己落了殺名士的壞名聲就行。

他的這番作為當然不是悄悄做的,而是派人四處宣揚,如此一來,衛國貴族和民眾看他的眼神頓時少了些許敵意。

讓趙無恤更開心的是,蒯聵的所作所為,正好為他做了一個完美的反襯。

……

“衛侯”蒯聵一直呆在楚丘,組織偽政權,為趙軍征糧征民夫。得知趙氏破帝丘,衛侯元飲鴆而死後,他竟一點作偽都沒有,直接喜形於色,與手下那幫衛國叛臣宴飲慶祝。

洋洋得意地來到帝丘後,他又迫不及待地要進入衛宮,坐在君榻上耀武揚威,還是他姐夫孔圉皺著眉請他先去先君靈前磕頭,蒯聵才不情不願地去盡人子之責。

可一上靈堂,瞧了瞧裏面的禮制擺設,竟是諸侯之禮,最愛記仇的蒯聵就炸了,大怒道:“是誰讓汝等厚葬這昏君的!”

在旁人提醒他,這是趙無恤做主辦的,蒯聵便前倨後恭了,讓眾人照辦即可。不過他還是來外郭的趙軍大營找趙無恤,說了許多他父親昏聵,濫用小人,甚至與不少男人不清不楚的壞話。大致意思是,這樣的國君,應該加以貶斥,以大夫之禮,甚至庶人之禮下葬即可!

“此時已定,無從更改,不過後續的事情,我一概不再插手,衛君自行決斷即可……”趙無恤笑著把國之大事之一的“祀”交還給蒯聵,讓他高興得都要蹦到天上去了。

蒯聵也不客氣,回去後,就立刻幹涉了商定先君謚號的會議,他親自拍案,給自己父親上了個大大惡謚:靈!

正所謂“謚者,行之跡;號者,功之表”,謚號是在天子、諸侯、世卿大夫等有國有家者死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進行評定褒貶,給予一個寓含評判性質的稱號。

自從周公旦開創這種制度後,謚法已形成體系,怎樣的作為該有怎樣的評價也很固定。

其中,“靈”當屬最糟糕的一個謚號……

不勤成名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怪曰靈……反正都不是什麽好事,歷史上凡是帶靈的,基本就是昏暴之君的代名詞。什麽晉靈公、鄭靈公、陳靈公、楚靈王,不是童心未泯拿著彈弓射路人,就是大殿上公然穿著情婦內衣,都是奇葩裏的奇葩。諸侯們雖然多數不肖,可他們生前孜孜不倦的一件事,就是死後別落到“靈”作為謚號,列祖列宗和後世子孫都看著呢,丟不起這人啊!

衛侯元好男色,養了一堆面首做大夫,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挨上這樣一個惡謚也不算離譜。但問題是,這是他親兒子蒯聵帶著報復性質敲定的,這就大為不妥了。

孔圉皺著眉出來勸諫,蒯聵卻振振有詞:“這謚法本就是子議父,臣議君,應當實事求是,豈有為尊者諱的道理?執政不必再說,就這麽定了,先君以後便稱之為衛靈公!”

撤出衛宮,放手讓蒯聵在裏面折騰的趙無恤得知這個消息後,心中一哂。

“衛靈公……沒想到歷史繞了個圈,又轉了回來,只是南子這一世跟此人半點關系都沾不上了!”

PS:歷史上的衛莊公蒯聵回國後的所作所為,堪稱作死小能手,書裏還算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