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第3/3頁)

現如今,列國視瓷為寶,士大夫競相購買攀比,以鹽換瓷,則鹽商將赴西魯若流水歸大海,趙無恤怎麽還可能缺鹽!?

所以魏氏即便運鹽去西魯,也混不到雪中送炭的人情,頂多是錦上添花。

令狐博想借此機會讓趙氏欠下人情債的心思頓時就涼了下去,又一個浪頭打來,船只再度搖晃不停,他胃中一陣翻騰,趴在欄杆上迎風吐了個痛快……

一邊吐,他還一面想著:“端木賜真是貨殖的奇才啊,真不知道趙無恤是怎麽在市肆裏找到此人的,若能為世子所用,那該多好!”

……

至此,遠在安邑鹽池邊的魏駒也知道了此事,在派人去約束那些大夫的同時,也在感慨子貢之才。

他想起了一個在當地流傳許久的故事。

驥,是千裏馬,它埋沒於安邑的馬廄中不為人所知,等到老了,就拉著裝鹽的輜車從鹽池攀爬太行山。它的蹄子僵直了,膝蓋折斷了,尾巴被尿液浸濕,皮膚也開始潰爛,口水滴滴答答灑到了地上,汗水滿身流淌。被鞭打著爬到羊腸坂的中間,驥再也上不去了,臥地喘息不已。

秦穆公的伯樂剛好路過,他遠遠看到了驥,驚為天人。

“這是千裏馬啊!”

伯樂從車上跳下來,抱住驥痛哭,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給它披上。驥於是低下頭嘆了一口氣,又昂起頭高聲嘶叫,那聲音直上雲天,響亮得就好像金石發出來的一樣,它真的是千裏馬!

這是為什麽呢?因為它知道伯樂是自己的知己啊!

馬為知己者鳴!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

“子泰識千裏馬,舉端木賜於市肆,舉張孟談於泮宮,故英才能為之所用,開創了我難以企及的事業。我有伯樂之志,不知我的千裏馬又在何處?”

次日,魏駒便向父親魏侈上書,請求效仿趙鞅養士,在安邑也造一座“招賢館”,招攬天下士人、遊俠為食客!

他也不避人言,沒錯,這就是赤裸裸地在效仿趙氏父子。

魏駒入“戰國四君子”之第三席,由此而始!

……

PS:之前有些錯誤,在這裏綜合設定下。

齊國鹽產量:“十月始正,至於正月,成鹽三萬六千鐘”,三個月三萬六,一年大概十五萬鐘

《管子·海王》裏說每月一成年男子食鹽五升,女子三升,小孩兩升(實際上肯定到不了這數,咱以一年四十升為平均標準算了)

100升=1釜,10釜=1鐘

百萬人口的國家至少要四萬鐘

西魯將近二十萬人口,需要八千鐘

一千多萬人口的中原每年要吃四十萬鐘,齊鹽占了天下近半,其余則是安邑鹽池、井鹽、各地土鹽和吳、莒、燕海鹽的總和,也就是說,單單在中原,至少還有將近十萬鐘鹽的缺口,這玩意是供不應求的

另外幾百萬枚銅幣也不是無法想象,想想海昏侯墓裏的兩百萬枚五銖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