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格

張蔭麟

題解

本文選自張蔭麟著的《中國史綱》。作者刻意深入地描寫孔子,不僅寫孔子的容貌、衣著、態度、舉止、言談,更寫孔子的職業、抱負、理想、待人接物的方法、有教無類的精神,透過這樣的摹形法,孔子的模樣便生動而逼真地展現出來。

教育是孔子心愛的職業,政治是他的抱負,淑世是他的理想。

孔子在少年時便沒了父母,家境很寒苦。他為貧而仕,先後替貴族管過會計和牧畜的事,都很稱職。他從小就是一個好學不倦而且多才多藝的人。他自己曾謙虛地說道:“我少時微賤,故學會了許多鄙事。”像射、禦、詩、禮等,一般士人的技能他自然是具備的了。又自述道:“我十五歲便立志向學,三十歲便能堅定自立。”此後不久,他便成了一位名動公卿的禮學權威。他更主張“有教無類”,這就是說,不分貴賤貧富,一律施教;所以貴族和平民的子弟都紛紛來到他的門下,向他問學。

他們所遇到的是怎樣一位先生呢?這位先生衣冠總是整齊而合宜的;他的視盼和藹中帶有嚴肅;他的舉止恭敬卻很自然。他平常對人樸拙的像不會說話,但遇著該發言的時候卻又辯才無礙,間或點綴以輕微的詼諧。他所喜歡的性格是“剛毅木訥”,他所痛惡的是“巧言令色”。他永遠是寧靜舒適的,他一點也不驕矜,凡有所長的,他都請教。他和別人一起唱歌,別人若唱得好,他必請再唱一遍,然後自己和著。他的廣博而深厚的同情到處流露。無論待怎樣不稱意的人,他總要“親者不失其為親,故者不失其為故”。他的朋友“生,於我乎館;死,於我乎殯”。他遇見穿喪服的人,雖是常會面的,必定變容。他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從未曾飽過。

他和弟子間相處的氣象,從弟子的兩段記錄可以窺見。

有一天幾位弟子陪著孔子閑坐,孔子道:“你們覺得我是長輩,不免有點拘束,不要這樣。平常你們總說:‘沒人知道我。’假如有人知道你們,能用你們,又可以有什麽表現呢?”子路爽快地答道:“千乘之國,夾在兩大國中間,受著兵禍,又鬧饑荒,讓我來主持,才到三年,便使得人民有勇,並且循規蹈矩。”孔子向他微笑了一下。又問另一弟子道:“求,你怎樣?”他答道:“五六十裏或六七十裏見方的國家,讓我來主持,才到三年,便使得人民富足。至於禮樂,另待高明。”孔子又問:“赤,你怎樣?”答道:“並不是說能夠,但想學學:像宗廟的大事和諸侯的聚會,我願意穿戴著玄端和章甫,在旁邊做一個小相”。孔子又問另一弟子:“點,你怎樣?”這時他彈瑟漸緩,微音鏗然;他把瑟放下,起身答道:“我和他們三位不同。”孔子道:“有什麽關系呢?不過各說自己的志向罷了。”他道:“暮春的時候,春衣既已做好,和青年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到沂水裏洗浴;洗完了再到舞雩那兒當著輕風歇涼;然後大家歌詠而歸。”孔子聽了喟然嘆道:“我和點有同感。”

又一次,顏淵、子路和孔子在一起。孔子道:“你們何不各把自己的志向說說!”子路道:“願把自己的車馬輕裘和朋友共用,用壞了也沒有怨憾。”顏淵道:“願不誇自己的長處,不表自己的功勞。”子路請問老師的志向。孔子道:“願給老年的以安樂,對朋友以信實,給幼少的以愛撫。”

閱讀延伸

《中國史綱》、錢穆《孔子傳》、黎東方《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