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傳

胡適(1891~1962),原名嗣穈,學名洪骍,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安徽績溪上莊村人,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也是我國現代自由主義的領軍人,影響巨大。胡適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羅家倫(1897~1969),字志希,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西進賢。教育家,歷史學家。1914年入上海復旦公學,1917年肄業後進入北京大學文科,成為蔡元培的學生。1919年,在陳獨秀、胡適支持下,與傅斯年、徐彥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當選為北京學生界代表,到上海參加全國學聯成立大會。五四運動時是著名的學生領袖,親筆起草了印刷傳單《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提出了“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口號,並在5月26日的《每周評論》上第一次提出“五四運動”這個名詞,一直沿用至今。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幼年時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他聰穎過人,“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884年中秀才。1889年中舉人,被譽為“嶺南奇才”。1890年入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購得《瀛環志略》,始知世界有五大洲各國。同年8月,拜康有為為師。1891年入讀康有為創辦的萬木草堂,自稱“生平知有學自茲始”。後來,與康有為一起領導了著名的“戊戌變法”。梁啟超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著,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省無錫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七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後自學,任教於家鄉的中小學。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撰寫《國史大綱》,采取綿延的觀點了解歷史之流,堅持國人必對國史具有溫情和敬意,以激發對本國歷史文化愛惜保護之熱情與摯意,闡揚民族文化史觀,被公推為中國通史最佳著作。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6年移居台灣,1990年在台北逝世。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浙江紹興山陰縣(今紹興縣)人。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蔡元培為人寬厚,惻隱為懷,對中國社會的陋俗有透徹觀察;兩度遊學歐洲,親炙文藝復興後的科學精神及法國大革命後的思潮。他提倡民權與女權,倡導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讀書為官”的舊俗,開科學研究風氣,重視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帶的世界觀、人生觀、美學教育。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魯迅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翻譯大量外國文學作品;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朱光潛(1897~1986),筆名孟實、盟石。安徽桐城人。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主要著作有《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談美》、《詩論》、《談文學》、《西方美學史》、《美學批判論文集》、《談美書簡》等。

李石岑(1892~1934),原名邦藩,湖南醴陵梘頭洲人。1913年入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1915年,與潘培敏、李大年、丘夫之等在東京發起組織“學術研究會”。5月6日,編輯出版《民鐸》雜志,抨擊軍閥專權、政治混亂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被日本政府查封。回國後,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並在上海繼續主編《民鐸》。9月1日至次年7月,兼任《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主筆。1926年1月至次年夏,任商務印書館《教育雜志》主編,文名大震。主要著作有《李石岑講演集》、《李石岑論文集》等。

夏丏尊(1886~1946),本名鑄,字勉旃,號悶庵,別號丏尊,浙江上虞人。夏氏幼年在家塾讀書,能作八股文,考取過秀才,曾留學日本高等工業學校,因家境貧困,尚未畢業,就輟學返國。歷任浙江第一師範、上虞春暉中學、暨南大學等教職,著有《平屋雜文》,譯有《愛的教育》等書,是與同時代的朱自清齊名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