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以長克短(第2/3頁)

王珪盡管沒有直接支持杜文浩,但他的話比直接表態更明確,而且把最關鍵的問題點明了,那意思很清楚,太皇太後雖然是女流,生性柔弱,卻是外柔內剛,但現在畢竟大權在握,又是剛上台,想幹一番事業出來,正在三把火的勁頭上,這時候誰給她找不自在,那就別想再呆在這位置上,太皇太後肯定會撤換的。

見機最快的,當屬右宰相蔡確了,他拱手道:“杜將軍說得好!我軍缺乏的,就是屢敗屢戰的求勝決心!我大宋比西夏人口多數倍,軍隊多數倍,錢谷收入更是多十數倍,我們耗得起,他們耗不起。戰爭是他們強加給我們的,不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我們也沒得選擇,只能一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本相贊同杜將軍提議,出兵征剿!”

蔡確的變化讓韓縝等人有些尷尬,不過,這些人都是官場摸爬滾打慣了的,見風使舵的場面早就司空見慣了,立即換了個臉色,也顯出了義憤填膺之狀。

門下侍郎章惇恨聲道:“正是!寧可站著死,不願跪著生!是可忍孰不可忍!卑職也贊同杜將軍所言,出兵與西夏決一死戰!”

杜文浩詫然,這人變臉簡直比翻書還快,剛才還指著自己鼻子駁斥自己的觀點,轉眼間便贊同自己的觀點了。深諳為官之道,當真佩服。

韓縝對見風使舵卻也不陌生,那尷尬的感覺也就一瞬間的事情,立即也換了個忿忿的模樣,說道:“是啊,西夏屢犯我邊境,清靖之策只能是養虎為患。本官原認為我軍孱弱,只怕出兵不易取勝,所以建議和談。適才聽了杜將軍所言,才得知西夏卻也是傷痕累累,比我們更禁不起戰爭。如果繼續戰下去,西夏必然受不住而主動要求和談。那時候,我們不僅可以取消歲幣,或許還能額外漁利也未可知。所以,本官也附議杜將軍之言。”

他們三人都轉向了,另外三人自然是跟著跑了,紛紛大罵西夏,義憤填膺要與西夏決一死戰。

這個結果有些出乎杜文浩的意料,但這個結果卻很讓他高興,臉上也有了笑容,拱手道:“諸位,咱們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但是,在戰術上一定要重視敵人,現在咱們說實話還沒有能力徹底擊敗西夏,所以還不是跟西夏決一死戰的時候,不必擴大沖突範圍和規模,只針對西夏進犯的地方進行反擊就行了,不必擴大到全境進行全面反擊。”

王珪微笑點頭:“以將軍所見,此戰該如何打?”

“卑職以為,敵軍以騎兵對我邊境進行襲擾擄掠,先前我軍只是追擊敵騎兵想消滅他們,可是,用步兵追擊騎兵,這本來就是不可想象的,是以己之短搏敵之長。莫不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好!”

韓縝道:“你的意思是也用騎兵攻擊他們?恐怕行不通,咱們的騎兵沒法跟他們比。”

“非也!”杜文浩搖頭道,“騎兵鬥騎兵,咱們明顯處於劣勢,也是以短博長。但我們的步軍則比他們強,至少比他們人多!這是咱們的優勢,只是,咱們以前沒有充分運用好這個優勢,進攻時總是兵分幾路,分頭並進。這樣只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看上去漫山遍野都是咱們的人,很是壯觀,但是效果如何呢?”

這些宰執們幾乎都沒有帶兵作戰的經驗,都搖頭,凝神靜聽。畢竟,人家杜文浩好歹還領兵跟吐蕃打了一仗,而且以少勝多贏了,所以他說的作戰經驗還是有一定說服力的。

杜文浩掃了眾人一眼,接著說道:“效果自然是差勁得很的了。咱們分兵幾路,齊頭並進,正中敵人下懷!人家雖然總兵力比不上咱們,但是人家軍隊大部分都是騎兵呀,有速度優勢,能迅速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上的兵力優勢,先打一路,對咱們進行各個擊破。與大遼的岐溝關之戰便是最好的例證,當時我軍兵分三路分頭北進,遼軍集中優勢兵力先打東路,我軍大敗,造成了全線崩潰,另外,幾年前的與西夏的靈州之戰也是如此,咱們兵分五路,被西夏軍集中優勢兵力,先圍剿其中一路,各個擊破,大敗我軍!”

宋朝用兵,講究“將從中禦”,也就是由朝廷閉門造車先制定作戰計劃,甚至包括詳細的對戰陣圖,這項工作有時候甚至是皇帝親自制定的,把作戰計劃制定好之後,交給帥將,讓他們到了前線遵照執行。在古代通訊十分落後的情況下,用這種想象作戰方式進行戰術布置,顯然是刻舟求劍之舉,而派出的領軍大帥又差不多都是不懂軍事,只知道盲從的文人,自然遵照辦理。

兩軍對陣,種種變數太多了,軍情瞬息萬變,縱然是軍事天才,也不可能預先一一料到,只能根據具體軍情再制定對應作戰計劃,所以有句古話叫做“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但宋軍的大帥一般都不敢違抗皇帝親自制定的戰略戰術,只知道生搬硬套執行,這也是宋軍為何屢戰屢敗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