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章 暴殄天物

中年人嘆道:“這樣啊?”

左少陽聽他注意聽,不禁喜道:“是!不僅僅是麻黃湯要這樣服,所有的外感病的解表藥,比如麻黃湯、葛根湯等等,都要這樣半天之內連服三次!還不行,再按這方子開藥接著吃,還是這辦法,並且時間還可以再縮短,到大半個甚至半個時辰服一次,服藥之後要加喝粥。一直到出汗為止,出汗了就不要再服了。”

經過左少陽這麽一解說,這中年人恍然大悟,翹著大拇指道:“這位小哥,你這麽一說我就明白了,哎呀我活了半輩子,這解表湯藥喝了也無數了,有的好有的也不怎麽好,想必就是因為服藥不得當啊。聽你這麽說之後,以後我就按照你這法子服藥,太謝謝了!”

“應該的!”左少陽把藥包遞給他,“服藥期間注意忌口,不要吃生冷、粘滑,大魚大肉這些不好消化的食物和刺激性的食物。”

“為什麽?”

“食物生冷的話,會傷衛陽,刺激性的食物會傷胃氣,而吃了不好消化的食物的話,人的肌體為了消化這些東西,只能從體表分出一部分正氣來幫著消化,就影響抗擊風邪的正氣的力量,從而影響解表了。就好比一個國家正在抗擊外敵侵略,你還不好好對待百姓,百姓要是造反,你只能抽調軍隊來平亂,結果就會影響抗擊外敵了。就這意思。”

“哈哈,小哥這比喻真形象,我明白了,多謝,──總共多少錢?”

“八文錢。”

“哦!”中年男子拿出錢袋,從裏面取出一串銅錢(十文為一串)放在桌上:“喏,給你,多的是賞給你的。”

“多謝大哥。”

“應該的,你這麽耐心給我講解,讓我明白了好多道理,該謝謝你才是。以後再有啥頭痛腦熱的,我還來找你們瞧。”

“好的,大哥您走好!”

左少陽將那中年人送到門口,揮手作別,這才翻身回來。

左貴道:“忠兒,你剛才解釋的那一大套,聽著挺像那麽回事的,從哪裏學來的?”

“嘿嘿,看書啊,您不是讓我多看書嗎?”

“看書?”左貴疑惑地瞧著他,“以前逼你你都懶得翻一頁醫書,啥時候轉性了?”

梁氏在屋裏聽出左貴這話在誇兒子,喜滋滋出來道:“我們忠兒本來就很聽話的,就是你平時逼他太緊了,他反而不學,其實暗地裏偷偷看書來著。”

“看書是好事啊,不用背著我。”左貴好生瞧了瞧兒子,“你說那什麽『汗不厭早』,還有你那什麽『半日三服』的解表湯藥的服法,都是從哪看來的?”

“《內經》和《傷寒論》啊。”

“《內經》?《傷寒論》?”左貴更是驚訝,“我們家沒有這兩部書啊,你爹我都沒看過,你從哪看的?”

唐朝以前學醫,都是師帶徒,沒有專門的醫學院,學醫一般都是從臨床直接學起走,從病症到方劑,除了名醫大家之外,一般的醫者,很多都是經驗主義者,也就是針對什麽症狀,開什麽藥,至於為什麽要這樣開,病因病機是什麽,理、法、方、藥只涉及後兩項,前兩個很少涉及。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唐朝之前,由於印刷術造紙術等的限制,不可能把醫書大規模印刷普及推廣,所以很多醫者一輩子行醫甚至都沒有讀過《傷寒論》等專著,都是從師父那裏直接學來的臨床經驗。

這左貴還算好一點,以前讀過幾年私塾,跟著父親師父學醫,也是直接上臨床,好在父親有幾本手抄的醫方書,臨終給了他。他又拿來教兒子,但兒子左忠卻不愛看書,連這僅有的幾本醫書都沒看。左貴自己所學也就僅限於此,沒看過《內經》和《傷寒論》

《內經》也就是《黃帝內經》,與《傷寒論》等並稱中醫四大經典,《內經》成書於戰國時期,盡管是經典,但主要作用在於奠定了中醫學說的理論基礎,是一部中醫理論巨著,但由於其記載方劑只有十三個,從臨床意義上說作用卻不大,所以一般的普通醫者對其興趣其實不高,傳抄的人比較少,當時流傳並不廣。

《傷寒論雜病論》成書於東漢,戰國時還沒有印刷術,也沒有造紙術,東漢時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但遠未推廣普及,特別是印刷術還沒有實現,書的傳播仍然靠手抄,數量很小,範圍也很小,加之兩部書出現之初並沒有現在這麽大名氣,賞識的人也不多,故傳抄普及的也不多。

《傷寒雜病論》成書後竟然散失了數十年,晉朝王叔和身為太醫令,利用職權在全國費勁九牛二虎之力,也只收集到了其中關於傷寒的部分,匯編成了《傷寒論》,而雜病部分卻怎麽也找不到蹤影。一直到宋朝,才被一個翰林學士從堆積如山的被蟲子蛀得千瘡百孔的竹簡中找到了,經過一番努力,編撰成了《金匱要略》,也就是《傷寒雜病論》中的雜病部分。一本書變成了兩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