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7 葉利欽與蘇聯的解體(第2/2頁)

我們的時代可以稱為是形形色色的激進主義時代,超級激進分子將'天鵝絨革命'的支持者趕下了政治舞台,並將民主思想作為情緒體現出來,然而情緒是一種不可預知的東西。"正是這種建立在激進情緒基礎上的、而並非建立在現實的政治力量基礎上的民主運動摧毀了蘇共和整個蘇聯!

蘇聯在1991年的狀況與沙皇俄國在1917年時情形很相似,1917年的二月革命使國家政權落在立憲民主黨、社會民主黨、孟什維克以及其他幾個勢力更小的民主黨派人的手中,布爾什維克在1917年3~4月的影響很小,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人當時根本沒考慮過奪取政權。後來一些布爾什維克的主要領導人從流放地或國外相繼返回,鞏固了其影響和勢力,但即便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它仍然處於激進的孟什維克黨的下風。1917年6月召開的第一次全俄蘇維埃大會上,布爾什維克僅僅得到了超過10%的席位。有兩件事情為布爾什維克黨奪取政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一是1917年8月發生的科爾尼洛夫起義,它使臨時政府陷人混亂狀態,並增強了人民群眾進行根本改革的意識;另外就是列寧的強大號召力,他領導布爾什維克並使其堅信只能依靠武力才能奪取國家政權。1991年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的叛亂起到了科爾尼洛夫起義的作用,葉利欽擔當了列寧當年的角色,如果不是具有號召力的葉利欽領導這支勢單力薄、人心渙散的政治力量,那麽民主派也不可能於1991年秋掌握了國家政權。

戈爾巴喬夫在自己的回憶錄中不止一次地提到,1990年時其支持者曾建議由他自己領導民主派,而在1990~1991年的情況下,這意味著將蘇共分裂為社會民主主義的少數派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保守多數派。戈爾巴喬夫當時沒敢走這一步,因為他有許多顧慮。然而,就算是戈爾巴喬夫當時這樣做的話,那麽民主反對派領導人也不會是他,而只會是葉利欽。在相對自由地競爭民主派領袖的情況下,甚至連阿納托利·索布恰克都會比戈爾巴喬夫更強、更有威望。戈爾巴喬夫可以領導一個具有嚴格組織紀律性的機構和政黨,但卻不具備人民領袖所應有的素質、能力和修養,葉利欽在1991年卻能夠勝任這一角色,後來他又扮演了其他角色,只不過他的演技越來越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