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3 俄羅斯的分立主義(第2/2頁)

俄羅斯帝國不同於大不列顛、法蘭西和葡萄牙帝國,它沒有廣大的海外殖民地,它是將與俄羅斯接壤的領土吞並進來,並使其同化成為統一的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這是蘇維埃政權和蘇共都不能改變的政治上和地理上的現實。因此,如果不是從官方或是法律的角度,而是從自身地位和歷史作用的角度來說,俄聯邦始終占據著宗主國的地位,俄羅斯民族、俄羅斯文化、俄語也同樣保持著主導地位。1922年12月蘇聯建國初期,所有的國家權力機構都是建立在俄羅斯各個機構的基礎之上的,還有其他加盟共和國一些補充機構。俄國共產黨以同樣的方式直接改名為蘇聯共產黨。1922年,在列寧的批評壓力之下,斯大林及其追隨者輕易地放棄了"自治化"的構想,其實那只是形式上的,而並非本質上的。當時在中央集權制度下,黨和國家的領導人組成了統一的思想和政治中心,這也就使所有中央集權的機構得以保留下來。

為什麽勢力弱、根基淺的俄羅斯分立主義會對蘇聯的命運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它沒有遇到任何的抵抗。這如同一個或者兩個人在不停地鋸艾菲爾鐵塔的支柱,只要沒有人制止他們,他們最終肯定會毀掉這個龐然大物。

那麽有沒有人能夠阻止俄共的成立呢?答案是肯定的。1990年春,蘇共中央政治局或者是書記處只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就完全可以阻止俄共的成立。然而在1990年1~2月,蘇共領導人花了很大力氣去阻止成立立陶宛共產黨,但他們不知為何竟然對俄共的成立沒有提出任何異議。令人費解的是,1990年春進行俄聯邦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的時候,蘇共莫斯科市委和各區的黨委表現得十分消極。沒有任何一名蘇共中央的領導人參加這次選舉,結果許多一年前在蘇聯人民代表選舉中落選的人,現在竟然在俄聯邦選舉中輕易地獲勝。選舉結束後,蘇共中央對俄聯邦代表沒有做任何工作。葉利欽當時競選俄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時經過了三輪投票,最後也只領先了三票。當時我本人在格奧爾吉耶夫斯基大廳近距離地觀察了這次選舉過程,要改變形勢其實並不復雜,只不過當時只有民主派表現得很積極,他們組成了以布爾布利斯為首的選舉委員會,此人在1990~1991年間成為了俄羅斯分立主義的幕後領袖和思想策動者。加拿大記者馬克,羅伊斯是布爾布利斯的第一位、也許是惟一的一位傳記作家,他在《克裏姆林宮的局外人》這本書中寫道,布爾布利斯和葉利欽"相互找到了對方"似乎是命運的安排和上帝的旨意,而戈爾巴喬夫和蘇聯注定要滅亡。羅伊斯在書中指出:"這場偉大的、不流血的消滅帝國運動對於那些極端的愛國者來說並不是件高興的事,他們對暗中實施這場運動的人充滿了刻骨的仇恨。如果有誰還不知道這個人名字的話,那麽我來可以公開這個秘密,這個人就是根納季·布爾布利斯。"①這麽說當然有些誇張,但其中也不乏真實的成分。布爾布利斯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哲學副博士和講授科學共產主義的教師,是他提出了蘇聯作為"地緣政治實體"不復存在這樣的說法,並最終寫人了別洛韋日協議中,這顯然不是偶然的。

①第一次蘇聯人民代表大會。總結--速記記錄。莫斯科,1989年,第2卷,第458~4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