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俄羅斯聯邦總統選舉(第2/3頁)

葉利欽在第一輪中就取得了勝利。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布的資料,一共有74 . 66%的選民參加了選舉,各個候選人的選票分布情況如下:葉利欽--57 . 3%

尼古拉·雷日科夫―16 . 85%

弗拉基米爾舊裏諾夫斯基--7 . 8 1%阿曼·圖列夫--6 . 81%

阿爾貝特·馬卡舍夫--3 . 74%

瓦季姆·巴卡金--3 . 42%

日裏諾夫斯基當時是一個並不知名的政治家,他比其他候選人更會利用電視提供的機會,他在選舉中獲得600萬張選票,一下成了轟動一時的新聞。對於蘇共和俄共來說,這次選舉是對它們的又一次打擊。在當天同時舉行的莫斯科市和聖彼得堡市的市長選舉中,共產黨推出的候選人均告失敗,民主派人物波波夫、索布恰克分別被選為莫斯科市長和聖彼得堡市長。聖彼得堡選擇同一天舉行城市名字的公決,廣大市民不顧蘇共中央和蘇聯最高蘇維埃的堅決反對,將城市名稱由列寧格勒恢復為原來的名字--聖彼得堡。勒鞋斯坦在這一天也舉行了本共和國的總統選舉,不久前擔任鞋靶斯坦黨組織負責人、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主席的沙伊米耶夫在選舉中取得勝利。

6月選舉結果可以被看成是對戈爾巴喬夫和整個蘇共的打擊。蘇共中央就此問題開過幾次半封閉的會議。會上的氣氛是驚慌失措和悲觀失望。蘇共中央收到很多質詢、來信和電報,任何人也無法回答上面提到的問題。蘇共中央意識形態部的分析專家在6月底給中央委員和地方黨組織下發了一份題為《關於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總統選舉結果》的報告。報告承認蘇共和共產黨候選人在選舉中失敗。報告說:"葉利欽的勝利得益於他在社會意識中建立起政治家堅強個性的聲譽:對新生事物獨具感覺,解決迫切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目的性明確,與黨的官僚主義作毫不妥協的鬥爭。大多數選民接受葉利欽並不是對他個人品質的認可和政治上的傾向性,而是懷著對葉利欽的一種期望,認為他有能力通過自己的毫不妥協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將俄羅斯從危機處境中解脫出來。有關葉利欽的消極反應沒有起到任何作用,起作用的還是老規矩,在短時間內打破這些規矩是不可能的。"報告提出了一個非常傳統的問題:我們該做什麽?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極其沒有說服力的。其中提出的部分建議是:迅速加快解決原則問題;在蘇共內部建立一個由年輕有為幹部組成的專門為競選制定計劃的工作組;停止抨擊黨的機構;不要使保守勢力、中派、無特權階層與民主勢力相對抗。報告的作者還建議:要盡量避免與葉利欽發生沖突,要尋找與葉利欽建設性合作的結合點;要堅定地把黨組織的方向引向參加具體的實際工作上去,為黨建立一種做實事的形象。②對1991年的具體情況來說,報告提出的很多建議是非常幼稚、甚至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內容,裏面沒有充分考慮到蘇共和戈爾巴喬夫本人遭受政治打擊的程度。在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之間、蘇共和民主聯盟之間建立建設性合作關系已是不可能的。無論是戈爾巴喬夫本人,還是他周圍的大部分人士,還繼續在劃分政權範疇內思考問題:什麽樣的權力應該歸中央?什麽樣的權力應該交給加盟共和國和自治共和國?但是,在全國以及整個俄羅斯聯邦,已經不是什麽劃分權力問題,而是形成了事實上的雙重政權。各種層次的政權試圖解決同樣一個問題,但不是朝著一個方向。這不是為劃分權力而進行的鬥爭,而是為取得最後勝利而進行的鬥爭。葉利欽自己也不打算去和蘇共、俄共建立建設性合作關系。

選舉結束僅僅一個星期,葉利欽還沒等到正式就職,就決定訪問華盛頓。在美國的印象中,葉利欽1989年秋季的美國之行不很成功,但此時葉利欽訪美卻大不一樣了,他已不僅僅是蘇聯的人民代表、戈爾巴喬夫的政治對手,而是作為一個國家的合法領袖來的,這就要求對他的接待要遵照相應的禮賓。當然,葉利欽也盡量讓自己表現得更輕松些,他出乎意料地和普通人進行近距離接觸,回答問題很自信,而且不回避任何問題。一些美國人把這稱作政治表演,但大多數人對葉利欽的這種行為舉止還是很喜歡的,因為自我推銷是美國政治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關於他與戈爾巴喬夫的關系,葉利欽始終說他準備合作,但前提是戈爾巴喬夫要支持民主,支持徹底的經濟改革,支持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的權利。《紐約時報》政治評論員馬琳·達夫特在這些日子寫道:"葉利欽再也沒有必要通過走後門進白宮去請求美國總統的接見了。如果說葉利欽1989年訪美僅僅和十多個議員見過面,那麽現在的情形就大不一樣了,幾百名國會議員排著隊等著和俄羅斯的當選總統握手。當葉利欽來到林肯紀念碑前參觀的時候,剛好碰上一群從外地來首都參觀的學生,帶隊的歷史老師即興給學生上了一堂課,講的就是最近成為政治明星的蘇聯活動家,整個華盛頓家喻戶曉的鮑裏斯(葉利欽的名字)。盡管葉利欽不懂英語,但匯集在紀念碑附近的人群對他的熱烈歡迎,充滿活力的表情和動作,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葉利欽也機敏地利用各種手勢、表情來表達他對這種熱情接待非常滿意。葉利欽對美國也產生了良好的印象,他呼籲國會議員建立更緊密的美俄關系,他在這裏再次心平氣和地評論起戈爾巴喬夫。"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