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皇 帝(第4/6頁)

進了午門一直走,是太和門。太和門是太和殿的正門,進了這門,皇城內最偉大的建築出現了,就是外朝的正殿——太和殿。殿前面圍著三層龍墀丹陛,第一層二十一級,第二層第三層各九級,每層都圍有白石雕成的雲龍欄杆,曲折而上,再上面就是金碧輝煌的中國最大的木構大殿。殿基高二丈(約六米)、殿高十一丈(約三十三米),是用八十四根楠木大柱做骨架造成的。

太和殿因為是外朝的正殿,所以國家大典及元旦、冬至、萬壽等節日,都在這裏隆重舉行,這個殿,俗稱金鑾寶殿。它和後面的中和殿、保和殿,形成了三大殿,是外朝的政治中心。再往前走,就是乾清門。紫禁城的外朝與內廷之分就在這道門上。進了這門,就是內廷了。進乾清門往前直走,就是乾清宮,這是皇帝的寢宮。但是,皇帝日常真正的活動中心卻不在這裏,而在乾清宮前右側的養心殿。養心殿是皇帝日常辦公的所在,召見臣屬、舉行宴饗,都在這裏。這個殿在皇帝的小套房,在偌大陰寒的紫禁城裏面,是比較溫暖的所在。養心殿取自《孟子》“養心莫善於寡欲”的典故,但是,“寡欲”固然太難,“養心”自也不易,這處神經中樞,其實倒是最擾人的地方。

這天,皇帝在養心殿裏單獨召見了翁同龢。

* * *

翁同龢概括地報告了中國已經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請皇上從變的角度,盱衡大計。

“我們的國家,也不是不變啊,三十多年前,就開始了。”皇帝對翁同龢說,“同治元年曾國藩就在安慶設立軍械所、李鴻章就在上海設立制炮局了,後來有上海的外國語言文字學館、南京的金陵兵工廠、上海的江南機器局、福州的船政局、天津的械器局、大沽的新式炮台,乃至成立招商局,這些都是先朝同治時代的變啊。即以本朝而論,從本朝元年舉辦鐵甲兵船、在各省設立西學局開始,後來設立電報局、鐵路、礦務局、武備學堂、北洋海軍、漢陽兵工廠……直到今天……”

“皇上說得是。”翁同龢答道,“我們的國家,三十多年來,的確已經開始變了,可是,我們變的,多是在船堅炮利方面‘師夷之長’,想從這方面‘師夷之長以制夷’。船堅炮利固是‘夷之長’,但不是根本的,根本的長處是他們變法維新所帶來的政治進步,這才是真正的‘夷之長’。而我們卻忽略了這些,沒有去學。結果,我們不但打不過真正的‘夷’,甚至在真正‘師夷之長’的日本變法維新以後,我們都打不過。這個教訓告訴了我們:我們只有變法維新,才能救中國。伏請皇上聖裁。”

皇帝坐在寶座上,右手拇指支著下巴,其他四指揉著臉,他沉思著。他已經二十五歲,身體雖不壯碩,但是青春擺在那裏、朝氣擺在那裏,從翁師傅的口裏,他對變法維新有了具體的概念。但是變法維新需要新人、需要幫手,找誰呢?翁師傅嗎?

“臣已經太老了!老的不止是臣年已六十五歲,老的是臣只能看到時代,卻已跟不上時代。”翁同龢力不從心地說,“不過,前一陣子臣向皇上提到的那個三十八歲青年人康有為,卻是一把好手。臣願大力保薦。康有為今年中進士第五名,表面看來,雖然不過是名優秀的進士,但這個進士卻不同於別的進士,他其實是進士中的進士,學問極好,人又熱情,能力也強。他做舉人時候,就著有《新學偽經考》等書,被兩廣總督李瀚章下令叫地方官‘令其自行銷毀,以免物議’,可見他不是等閑之輩。今年割讓台灣等條款傳到北京,他又聯合各省舉人一千兩百人上書請變法。目前又在京師開強學會,想開風氣、暢智識,袁世凱他們都參加了,張之洞他們都捐了錢,做得有聲有色。他們發現,在整個的北京城,竟買不到一份世界地圖,可見中國人的民智是多麽閉塞,連京師都如此,何況其他地方?一個民智如此閉塞的國家,是無法在世界上立足的。若說洋人們一定樂見中國不能立足於世界,也不盡然。他們搞‘強學會’,英國人李提摩太也來參加了。英國公使、美國公使也派人送去不少圖書。總之,一個進步的中國也是世界各國有識之士所樂見的,而這一切,都有賴於皇上聖裁。”

皇帝微微點頭,沒有說話。他緊咬著嘴角,向遠方望去。養心殿中,並沒有好的視野,好的視野,有賴於當國者的想象。養心殿西暖閣裏有一副對聯,忽然從他心中冒起,那是:

唯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

作為皇帝,天下已經以一人奉他了,但是,天下已經瀕臨絕境,如何治天下,他感到責任愈來愈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