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休懷粉身念”(第2/6頁)

“用這種標準,謝枋得死得不是沒有意義了?”和尚問。

“謝枋得死的意義有他更高的價值標準,這種標準,是人為他的信仰而死,這就是意義。至於他信仰得對不對,或值不值得為之一死,那是另一個問題。那種問題,往往時過境遷以後,可能不重要,甚至可能錯。例如謝枋得忠於宋朝,但宋朝怎麽得天下的?宋朝的天下,得之於欺負孤兒寡婦之手,謝枋得豈有不知道?所以,宋朝的開國之君,十足是篡位的不忠於先朝後周的大臣,不能不說是奸臣。這麽說來,忠臣謝枋得,竟是為奸臣所篡奪到的政權而死,這樣深究起來,不是死得太沒意義了嗎?”

“謝枋得自己知道嗎?”

“我認為他知道,可是他不再深究下去。”

“為什麽?”

“因為宋朝已經經過了十八代皇帝,經過了三百二十年的歲月,謝枋得本人在宋朝亡國十年以後才去死,他對三百三十年的舊賬,要算也沒法算。”

“沒法算就算了?”

“也不是算了,真相是他根本就沒想算。”

“為什麽?”

“因為他已經成了習慣。宋朝的三百二十年的天下、三百二十年忠君教育,已經足以使任何人把這個政權視為當然,時間可以化非法為合法,忠臣是時間造出來的。時間不夠,就不行。宋朝以前的五代,五十三年之間,五易國、八易姓、十三易君,短短五十三年中,走馬換將如此,國家屬於誰家的都不確定,又何來忠臣可言?事實上也沒有忠君的必要。原因是那些君的統治朝代,都很短促,時間不夠,誰要來忠你?但宋朝就不然了,宋朝時間夠。時間夠了,就行。”

“你可以把狗關在屋裏,但要它對你搖尾巴,時間不夠,就不行。”小和尚忽然插上一句。

和尚看小和尚一眼,小和尚低了頭。康有為卻說:

“小師父的比喻,完全正確。人間的事,如果用低一點的標準去看,的確也不高。很多人的忠心耿耿,其實和狗一樣,甚至還不如狗。”

“剛才康先生說‘忠臣是時間造出來的’,要多少時間才能造出來?”和尚問。

“時間多少是無法硬定的,不過,有在同一時間裏就出現‘誰都是忠’的肯定現象。忠奸問題一直是困擾中國人的一個老問題。但是,真正會讀古書的人,必然發現:中國傳統中‘忠’的觀念,其實有兩個不同的方向:就是‘相對的忠’與‘絕對的忠’。偉大的晏子,在齊莊公被殺時候,不肯死難。他的理由很光明,他說:‘君為社稷死,[我]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君]為己死[為]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之!’齊莊公既然是因為偷別人老婆而被本夫所殺,顯然不是‘為社稷死’、‘為社稷亡’,對這種無道之君,國之大臣,是不會為他死難的,但他的‘私昵’,卻可以為他死難。所謂‘私昵’,不是別的,就是統治者的家臣和走狗。中國‘忠’的觀念,起源是很好玩的,在古文字中,根本沒有‘忠’這個字,‘忠’字出現在春秋時期,但那時候的‘忠’,是‘委質為臣’式的‘忠’,‘質’是雉、是野雞。野雞在古人眼中,是一種‘守介而死,不失其節’的象征,‘委質’就是表示對個人的效忠;‘臣’的原始意義是俘虜或奴隸,‘委質為臣’就是‘私昵’者對主子的效忠。這種‘忠’,是無條件的,是‘絕對的忠’。相對的,晏子所主張的‘忠’卻是有條件的,是以統治者‘忠於民’做相對條件的,以大臣‘以道事君’做相對條件的,這種‘忠’,是‘相對的忠’。不幸的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相對的忠’的一系,未能正常地發展下去;而‘絕對的忠’一系,卻被杠上開花,反常地演變變得愈來愈不成樣子,直演變到三綱五常化的境地,‘君’變‘君父’‘臣’變‘臣子’。於是‘生我之門死我戶’的‘私昵’之‘忠’,變成了中國‘忠’的觀念的主流。就這樣的,臨難死節的要求,便成了中國傳統思想的正宗。不過,這種思想的正宗,是經不得實事求是的。我舉隋唐之間改朝換代的兩個人物做例子。先以屈突通為例。隋文帝派屈突通到甘肅檢查牧政,查到兩萬匹私馬,隋文帝要殺主管馬政的公務員一千五百人。屈突通說,為馬殺人非仁政,他願一死以為一千五百人請命。隋文帝聽了他的話,不殺人了,還把他升了官。屈突通做官,執法很嚴,六親不認,他的弟弟屈突蓋也和他一樣。當時流行的話說:‘寧食三年艾,不見屈突蓋;寧食三年蔥,不逢屈突通。’可見他的彪悍。唐高祖起兵的時候,屈突通正為隋朝守山西永濟。他率部隊去救京師長安,被唐高祖部隊困住。唐軍派他的家童勸他投降,他不肯,把家童殺了;又派他的兒子勸他投降,他也不肯,陣前罵他兒子說:‘以前同你是父子,今天是仇人了!’立刻下令用箭射他兒子。後來京師陷落,唐高祖部隊派人去心戰,屈突通的部隊嘩變。他下馬向東南磕頭大哭,說:‘我已經盡了全力,還是打敗了,我對得起你皇帝了!’遂被部下解送到唐高祖面前。唐高祖說:‘何相見晚耶?’勸他投降。屈突通說:‘我不能做到人臣該做的,不能一死,所以被你抓到,實在丟臉。’唐高祖說:‘你是忠臣。’立刻派他做唐太宗的參謀總長。天下大定後,唐太宗在淩煙閣畫二十四功臣像,屈突通也在內。屈突通被解釋做是隋朝忠臣,也是唐朝的忠臣,理由是惟其一心,雖跟兩君也是忠臣。所以,屈突通死後,魏徴提出屈突通是‘今號清白死不變者’,他的忠心可靠,為唐朝上下所欽服。但是,屈突通同時代的另一個例子,又有了討論的余地,那就是堯君素。堯君素曾是屈突通的部下,屈突通投降後,跑去招降他,大家見了,兩人都為之淚下。屈突通說:‘我的部隊打垮了,但我加入的是義師。義師所至,天下莫不響應,事勢已如此,你還是投降吧!’堯君素說:‘你是國家大臣,你怎麽可以這樣?你看你騎的馬,還是上面賜給你的,你好意思還騎它嗎?’屈突通辯白說:‘咳,君素,我已盡過全力了!’堯君素說:‘我還未盡過啊!我還有力量可盡啊!’於是堯君素死守不降。唐朝部隊在城下,擡出他太太來勸降,堯太太說:‘隋朝已經亡了,天命屬意誰做皇帝也明白了,你幹嗎跟自己過不去?’堯君素說:‘天下事,非婦人所知!’說完就給他太太一箭,把太太射倒。同時兩個人,前面屈突通射兒子;後面堯君素射太太,中國的忠臣自己還沒盡到忠,卻先將家人做了血祭!在歷史上,堯君素入了《隋書》,屈突通卻進了《唐書》,同時代的人,分別編進了不同時代的歷史,為什麽呢?為的是堯君素為隋朝力屈而死,他是隋朝的人;屈突通為隋朝力屈而未死,他就不是隋朝的人了。但在情理上,屈突通盡過全力的記錄,卻又無礙其為忠臣,這又怎麽說通呢?合理的解釋是:屈突通在盡過全力以後,他所效忠的對象,已不存在了;而新興的統治力量,是天意與民意所歸的。他所效忠的對象,也並不比新興的統治力量進步。他再掙紮,也‘功未存於社稷,力無救於顛危’。所以,他就在新朝裏為國盡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