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斯的選擇(第3/7頁)

趙高曾經犯下大罪,當時秦王嬴政命令蒙毅來審訊他。蒙毅鐵面無私,判處趙高死刑,同時廢去趙高的官爵。然而始皇卻因為趙高的辦事能力強而赦免了他,還恢復了趙高的官爵。從此之後,趙高對蒙毅懷恨在心,一心想除掉蒙家來報仇。如果始皇尚在,以始皇對蒙氏兄弟的寵信,趙高絕對沒有報復的機會。但如今始皇死了,趙高知道他等待已久的機會終於來了。

各位可能會問,那蒙毅呢?他不是跟隨在始皇身邊巡遊天下嗎?怎麽有機會讓趙高實施這樣的奸計呢?答案是,蒙毅此時不在始皇的身邊。

始皇生病的時候,他命令蒙毅去名山大川進行祈禱,希望自己能夠在神力的幫助下康復。蒙毅的離開,到底是始皇的一時糊塗,還是趙高運作的結果,後人已不得而知。事實就是,蒙毅因為不在這裏,所以無法阻止趙高的陰謀。

趙高跟公子胡亥說:“皇帝駕崩,沒有留下封任何兒子為繼承人的詔書,只有詔書賜給長子扶蘇。等長子扶蘇到了,就會被立為皇帝,你就只能當個庶民,該怎麽辦才好?”意思就是,等你的哥哥來了,天下馬上就會變成他的,而你連一絲一毫的好處都分不到,你難道甘心這樣嗎?

試問:如果你是胡亥,身為秦始皇最喜歡的兒子,你甘心嗎?聽到趙高這樣說,這一刻你會怎麽辦?

各位不妨猜猜,胡亥會有什麽反應?

胡亥曰:“固也。吾聞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諸子,何可言者!”

胡亥的第一反應是:確實是這樣啊!廢封建行郡縣,諸公子不封王,只能為庶民,這不是秦朝開國以來就確定下來的國策嗎?

在他的心中,當然難免有一些憤慨。所以他才說“何可言者”(還有什麽好說的),因為“明君知臣,明父知子”,意思是始皇身為君父卻不封立他,遺令就是讓哥哥來繼位,他又能怎麽辦?胡亥心中的憤慨,無疑是給了趙高一個可乘之機,於是趙高接著勸說他。

趙高曰:“不然。方今天下之權,存亡在子與高及丞相耳,願子圖之。……”

趙高說:“不是這樣的。現在能不能得到天下的大權,不過就在你、我和丞相三人的一念之間而已,希望你好好想想。”為什麽是這三個人呢?因為現在趙高是主謀,胡亥是他打算擁立的對象。

但是請問各位:始皇駕崩,目前巡遊在外的隊伍中,誰是掌握大權的人物?如果趙高的陰謀想要得逞,誰又是最關鍵的人物?

答案當然就是李斯,李斯擔任丞相多年,皇帝在外駕崩,所有的命令不經過他確認,大家是不會相信的。說得更清楚一點,如果李斯反對,那麽趙高的陰謀就不可能得逞。因此趙高提出決定此事的三個人中,必然要包括李斯。

李斯身為丞相,地位遠在趙高之上。但從趙高說這句話的口氣來看,他卻將李斯排到自己之後,對李斯何嘗有半分尊敬之心?趙高位居人上的意圖,已經昭然若揭。

“且夫臣人與見臣於人,制人與見制於人,豈可同日道哉!”

趙高又說:“使人臣服與臣服於人,宰制他人與被人宰制,豈可同日而語!”什麽意思呢?扶蘇一旦即位,你胡亥的生死禍福就都在你哥哥的一念之間了。你過去這麽受始皇帝喜愛,始皇帝出巡誰都不帶就只帶你。你的哥哥卻被遠遠地打發到北方的苦寒邊境去監軍,難道你能夠確定你哥哥心裏沒有怨恨嗎?如果有一天你的生死禍福都在他的一念之間,而他對你有怨恨,那你會是一個什麽結局?

各位認為這不可能嗎?難道大家忘了那首非常有名的詩嗎?“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王家兄弟相殘,這種事還少嗎?趙高說得對不對?說得太對了!那麽胡亥又會做何反應呢?

胡亥曰:“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強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

胡亥的反應卻是出人意料的義正詞嚴。他說:“廢掉長兄而立幼弟,這是不義;因為懼怕死亡而不服從父親的遺詔,這是不孝;自己才能淺薄,卻依靠別人的幫助而勉強登位,這是無能:這三件事都與道德相悖,天下人是不會服從的,不但會給我自身帶來危險,國家也會因此而滅亡。”胡亥說得好不好?說得太好了!從這段話來看,胡亥本來是一個想要尚義盡孝又有自知之明的人,但為什麽最後趙高還是說服了他呢?

高曰:“臣聞湯、武殺其主,天下稱義焉,不為不忠。衛君殺其父,而衛國載其德,孔子著之,不為不孝。夫大行不小謹,盛德不辭讓,鄉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猶豫,後必有悔。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後有成功。願子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