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錢謙益的策略(四)(第4/5頁)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面對如此亂拳,溫氏及其黨羽不得不分神應對,間或反擊,也找出一些對方的錯失進行攻擊。只是這樣一來在崇禎皇帝眼中雙方誰都不幹凈了,每天面對令人眼花繚亂的互相攻訐奏章,一向以英武自詡,卻終究只有二十一歲的青年皇帝有些摸不準了,到底誰忠誰奸?朕該如何處置才不算昏君?

……

從四月初到五月末,差不多兩個月時間,大明帝國的朝廷始終處於這種“沸騰”狀態,不僅僅是溫派周派東林黨這些“主角”,連浙黨楚黨等還不怎麽成型的派系也都被牽入了。滿朝臣僚就孫元化的生死問題吵做一團,不過話題到現在已經轉變為:山東事情到底應該由誰來負責?誰應該為此承擔責任?

就在這雙方角力的關鍵時刻,錢謙益的身影卻又出現了——在連續拜訪了數位東林大佬之後,禮部尚書徐光啟再度站出來,代表東林黨中氣十足的吼了一嗓子:山東的事情,咱們東林惹下的麻煩,還是咱們東林收尾——我們來負責找人解決那夥叛軍!

徐老頭兒如此豪言壯語,一時令滿朝文武失聲,東林從來不以軍事見長。先前還有個大學士孫承宗掌握遼東軍權,但自從孫承宗因為大淩河之敗去職以後,東林黨人中就沒什麽位高權重手握精兵的大員了。

但徐光啟的道理也很足:孫元化犯了大錯誤,我們替他彌補過來,以此交換他一條性命,行不行?至於能不能成,那是我們的問題。要是不成,大不了連我老頭子的烏紗帽一起摘了去——聽起來也不是沒道理。

至於徐老頭兒敢於如此自信的緣故,有知道內情的也打聽出幾分來,居然是指望那幫剛剛投降的南海髡人去山東平叛。初次聽到這消息的人都覺得是笑話奇談,且不說海南瓊州距離山東有多遠,就瓊州軍那點人數,就算傳言中的數千人馬全部出動,面對十余萬叛亂軍,又頂個屁用?更何況,若瓊州髡人蠢到連老家都不顧,傾巢而出去為朝廷火中取栗,這種笨蛋恐怕早被兩廣總督滅了,還輪得到錢謙益去招安?

但無論如何,徐光啟的提議令朝中激鬥雙方都找到了下台階。於是大家各退一步:孫元化可以暫時不殺,但他的結局如何,要看山東事變最終如何解決。

而周延儒在這種環境下也終於放下架子,找機會在某個非正式場合與錢謙益見了一面,見面之後什麽廢話都沒說,就問了一句話:朝廷招安以後,瓊州短毛要多長時間才能出兵山東?

錢某則胸有成竹,笑吟吟回應道:

“那要看朝廷的旨意有多快了,只要朝廷這邊不拖時間,瓊海軍那裏只有更快。”

——周延儒這邊還能碰個面交流一下,溫體仁那裏對錢氏卻是恨到了骨子裏,當然不可能有什麽交涉。不過溫體仁現在也不敢亂動——就在錢謙益放出那番要他老命的言辭後不久,在某次聚會上,居然有人企圖行刺錢大才子。

錢謙益自己就一文弱書生,但他身邊那些陪同人員,比如鄭芝鳳鄭彩之流,雖然在京師這邊跟著附屬風雅,跟著換上一身儒衫以讀書人面目示人,骨子裏可是正宗海盜頭子出身。人家儒生腰間配劍無非做個樣子,他們的寶劍卻都是開了鋒了。平時哪怕就在風流快活的時候,靴子筒後面也總是綁著匕首甚至火銃的。更不用說帶在身邊的保鏢親兵,一個個都是厲害角色,本就是預防萬一情形不對,好保著兩位大爺逃回福建的。

在這幫兇人面前哪有刺客發揮余地,那幾個圖謀不軌之人剛剛亮出家夥,還沒靠近便被火銃擊斃,只是鄭家人下手太狠,居然連一個活口都沒留,雖然當時在場很多人都看到了行刺,但刺客是誰派來的,卻一直沒能查清。

人們很自然的把溫體仁列為第一嫌疑犯,盡管後者大呼冤枉,賭咒發誓說自己不可能做這種事情。但在輿論方面他哪鬥得過東林黨,最終這頂黑鍋還是結結實實扣在了次輔大人腦袋上,只氣得溫體仁眼前發黑,差點沒吐出血來。以後和人議論,只要提到錢氏也只好噤口,以免惹火傷身。

……

一樁樁一件件,在這大明崇禎五年的初夏時節,北京城裏著實熱鬧無比,仿佛一場場精彩無比的大戲。無論身處其中還是袖手旁觀的,都只感到目不暇接。只偶爾有幾個頭腦特別清醒之輩,夜深人靜之時閉目沉思,方才驚覺這一切都是在那位錢大才子進京之後才發生的。

錢謙益,三年之前才被灰溜溜趕出京城的官場失敗者,僅僅去過一趟瓊州府,就能掀起這樣一場官場大浪?這瓊州府究竟有何特異之處,能讓一介書生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

無論有多少人為此而感到迷惑,他們都不得不接收這樣一個事實:錢某人的重新崛起已經不可阻擋。大明崇禎五年,六月初六壬申,正是最熱的大暑之日那一天,這數月來在京師裏也是炙手可熱的錢謙益終於得到了由內閣起草,天子用印的正式禦詔:重新授其為禮部左侍郎,並正式任命其為朝廷招撫大使,賜禦酒、金花、銀緞,令其持恩旨前往海南瓊州,招撫那裏的海上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