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火炮!火炮!

除了一位衙內外,徐慧身邊還增添了一位女助手。一個三十四歲的,名叫馮宇飛的女博士,MIT自動化專業。她和徐慧一樣居然也是中國兵器工業系統的研究員,但在不同的大區部門,以前也從不認識。

不過女博士麽,滅絕師太不至於,脾氣有些古怪卻是免不了——前段時間大家都盡量展現出自己的專業特長,爭取為集體多做點事情的時候,這位女博士卻情願蹲在廚房一板一眼削土豆,直到某一天不知道觸動了哪根筋,突然沖到徐慧面前把他的設計評了個一文不值。而且居然還都能說在點子上,徐工程師顫栗之余小心翼翼問起這位大師職業,才發現兩人是同行。

不過真論起來還是徐惠更專業一點,畢竟他的研究方向就是火炮和火箭彈。而馮宇飛的專業更偏重於坦克與裝甲車輛,不過在專業問題上這位女博士從來不肯示弱的,和徐慧之間常常爭論不休,往往讓旁邊助手們無所適從。

不管怎麽樣專業隊伍擴大總是好事,看來他們這支隊伍裏還隱藏了不少人才,龐雨甚至考慮什麽時候重新做一次人口統計,把那些隱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專業人員都拉出來。

有了這麽多專業人員的幫助,武器組最後拿出的炮彈成品卻讓大夥兒感到有些名不副實,包括軍事組解席也是其中一員。

“這就是你們說的巧妙改進?”

解席手裏拿著一個看起來很普通的金屬架子,翻來覆去也看不出什麽特別的——就是把兩根“U”形鋼筋呈十字交叉焊在一起,形成一個長度約為2米的鋼筋籠子。按徐慧所演示的,將炮彈放入這個鋼筋籠然後從口部送入炮身,四根鋼筋露在外面約有70公分。

“還沒看出來麽?”

徐慧笑眯眯拽住露在外面的鋼筋,用力把整個籠子連同炮彈都提了出來。

“我們這是前膛炮啊,後面沒開口的,萬一炮彈打不響,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很迅速的把啞彈拿出來。”

“這算什麽改進,炮口朝下直接倒出來不行麽?”

龐雨是外行,外行人說外行話,然後馬上被老馬狠狠嘲笑一通:

“兄弟,你以為這是二踢腳啊,打不響還能往外倒的——這炮裏打的可不是實心鐵球,都是開花彈,用的觸發式引信就在炮彈頂端,真要大頭沖下往外一倒……轟,我們炮組全上天了。”

“另外,使用這種鋼筋架子裝炮彈還有以下這幾樣好處……”

老馬不愧是負責實際操作的,一邊說一邊就給大家動手演示:

“因為我們的炮彈沒有彈殼,發射藥和彈體是分開的,所以如果按照傳統的前膛炮發射程序應該是這樣……先向炮膛中放入發射藥包,然後放入拆掉引信保險的炮彈,這個過程要特別小心……然後通過底部裝置點燃藥包發射。之後清理炮膛,再重新放入藥包……如此反復,整個過程至少兩分鐘。”

“而使用了鋼筋架子以後,我們可以先把發射藥包和炮彈預先放在幾個架子裏,使用時只要把整個架子往炮膛裏一塞就能發射,完成後把空架子拿出來讓旁邊人裝填,這邊直接再放入另外一個裝好的架子……只需要十秒就行了。”

“噢,這就是簡易型的整體炮彈了,把裝填動作分離出來……不過既然這法子這麽簡便易行,為啥歷史上的火炮沒人用過?”

龐雨雖是外行卻堅信一點——只有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技術,才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實用技術。所以在實踐中他盡量使用那些歷史上原有的成熟技術,而不去搞什麽看起來很美的創新發明。

“誰說沒用過,明朝火炮已經使用了‘子母窠’技術,這種鋼筋架子無非是‘子窠’的簡易版本罷了。”

淩寧對於明代歷史的熟悉程度絲毫不在龐雨之下,對於軍事方面甚至更有過之。

“至於歐洲,同時期的火炮口徑都比較大,而且發射的炮彈以實心彈為主,倒沒注意過是不是有這種技術,不過整體炮彈可是他們先搞出來的。”

“這種鋼筋架子也有缺點的:在加工彈頭的時候會很麻煩,每一發炮彈都要在彈體上根據鋼筋尺寸開四根槽,這樣才能保證炮彈嵌進去填滿炮管,否則就影響發射效率。”

馮宇飛總是喜歡找出一些毛病來,而徐慧平時脾氣挺好一個人,碰上這種時候卻不肯讓步,往往爭的臉紅脖子粗:

“這怎麽能算缺點呢!我們的金屬加工能力又不差,完全可以滿足需要。而且這樣一來彈體有四根導軌支撐,在離開炮膛之後依然可以沿著導軌飛行一段時間,可以大大增加射程的。”

眼見兩人又要爭辯起來,武器組中吃過苦頭的深衙內等人趕緊扯開話題:

“炮彈好說,除了普通炮彈外這炮還能發射火箭彈,徐工你給大夥兒介紹介紹……”